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紫禁城,午门内向东,有左顺门,过了左顺门,便可以看到文华殿和文渊阁。

    从理论上说,天子应当在文华殿处理日常政务,而文渊阁因为距离文华殿较近,所以在国朝初年成了近侍大臣值班的地方。

    后来近侍大臣的名号统一变成了大学士,差遣叫做入直文渊阁,被外界称为阁臣。

    又因为阁臣值班地点在皇宫大内,所以由阁臣组成的班子叫内阁,而部院监寺等衙门则是外朝。随着内阁体制不断发展,内阁由一个虚指名词变成了事实上的中枢机关。

    而读书人组成的官场具有浓重的宰相情结,而大明朝在太祖之后没有宰相,结果位处中枢的阁臣便被当成了负天下之望的宰辅。

    原本在皇宫无数殿阁中并不算太出奇的文渊阁,因为历史宿命变成了权力中枢,也就成了大部分读书人梦想的地方。入直文渊阁预机务,只怕也是传统读书人们的最高理想。

    能与文渊阁相抗的地方,大概也只有东边不远处的司礼监了。不过虽然那里很美,但却不是读书人们想要的

    话说回来,文渊阁虽然具有神圣而特殊的地位,可也不得不说,文渊阁的硬件条件其实很差,还不如大多数县衙公房舒服。

    当年设计这里时,谁能想到这里会成为中枢只怕工匠们根本没考虑过舒适性问题。

    号称宰辅的阁臣们,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文渊阁中堂,集体传阅重要奏疏、商议国家大事。天下所有的官民奏疏,大抵都要从这里走一遭,除去个别密奏之外。

    后世比较流行中堂这个词,作为宰辅大臣的别称,源头也是由此而来的。现在内阁有四位阁臣,首辅万安、次辅刘吉、群辅刘珝、彭华,都可以称为中堂。

    在中堂里。万首辅的座位是东边第一个,刘吉是西边第一个,刘珝是东边第二个,彭华是西边第二个。至于正中间。没有座位,只供奉着至圣先师。

    今天,有两份奏疏在几位阁臣中间传了一圈,最后落在了次辅刘吉手上。与此同时,其他人各怀心思或者说不怀好意的看向刘吉。

    热刘棉花沉吟片刻,又重新看了一遍这两份奏疏。其中一份是苏州知府所上的:

    “府内近日传言,钦差方应物欲变乱祖宗成法,重税于民。当此流言四起之时,方应物不肯分辨明白,似有默认之意。欲以诡术图利,致府内人心不安,士民不能乐业。又,东南三吴之地,乃国家钱粮之根本也。当求稳为上,断然不可因人而乱”

    而另一份则是苏州府士绅联名所上的陈情表,由苏州府代为呈送,辗转送到内阁这里:

    “吾府向来重赋,去岁又经大水,正值人心板荡之际,生民无不祈望朝廷雨露恩泽。近闻钦差欲行苛政。实乃雪上加霜,乡间无不惊惧,唯恐钱粮不周便成束手就缚者”

    在每天多达上百的章疏里,这事说大不大,也就是地方官民告御状而已,文渊阁里诸公都是老手了。处置此类事情驾轻就熟,三言两语就能快刀斩乱麻的做出决断。

    但这事说小也不小,因为涉及到钱粮重地苏州府。更敏感的是,当事人方应物是文渊阁里某人的女婿。

    所以几位阁臣没人先说话了,实在没法快刀斩乱麻。便抱着后发制人或者看热闹的心思,齐齐瞅着刘棉花。

    刘棉花反复看了两遍,这才抬起头,面无表情的说:“这封奏疏,先在我这里放一放,且容我深思熟虑一番。”

    天子可以将奏疏扣在不放,这叫留中不发,是表示一种政治态度。而宰辅大臣自然也能暂时压着奏疏拖延一下,不过前提是不能耽误事情,否则就等着被围攻弹劾。

    原来是想拖延时间么其他阁臣在心里默默想了想,便暂时放下了方应物被弹劾此事。

    这个坑,如果刘棉花愿意跳进去,他们很乐见其成。他们才不怕刘棉花拖延时间,这事不可能糊弄过去的,迟早要处理。

    刘棉花有本事就一直拖到生了变故,到时候连带刘棉花自己也吃不了兜着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拖延时间也证明了刘棉花没有别的办法,但又不得不庇护自家女婿,所以才行此下策。

    被刘棉花占去次辅之位的刘珝刘大学士冷笑几声,他非常期待刘棉花为女婿充当保护伞,故意压下弹劾奏疏拖延时机,最后再惹出什么乱子。到了那时,他刘珝就要好好修理一下刘棉花

    刘棉花面上双眉紧皱,但心中不以为意。他对别人的心思洞若观火,在这个局面下别人对自己不加劝阻,并默认自己压住奏疏,其实就是鼓励自己往坑里跳。

    不过刘吉更明白,方应物这个坑还不一定是给谁挖的,反正不是他刘次辅在自家女婿出京之前,就对自己交待过一些意见,今天暂时压下奏疏,只是按照先前交待办而已。

    时间一晃,又过了半个多月。弹劾方应物的奏疏依旧在刘棉花这里压着,他好像忘了这回事,而别人自然也乐得糊涂,等着事情捂不住的那一天。

    正在这时,又有一些章疏从苏州府那边呈送到内阁里。还是弹章,不过弹劾对象却换了人,这次是钦差采办太监王敬成了靶子。大抵是:王敬驻苏州惊扰百姓,掠取钱财,动经千万,闻得怨声载道

    次辅刘吉阅过后,对其余阁臣笑道:“这些章疏,还是先放在我手里如何想来诸君要卖我这个面子。”

    众人斜视之,难道你刘棉花竟然连太监也要公然庇护么就这些东西,在你手里能变出什么花来

    刘吉笑而不语,慢慢的收起了奏疏,说不定还真能变出花来。当夜在家里,刘吉奋笔疾书,亲自连夜写了一份奏疏。

    次日到了内阁,刘次辅将自己的奏疏盖上印记,准备作为密奏呈送到天子面前。然后他又拿出先前弹劾方应物和王敬的奏疏,一并装入匣中,作为自己密奏的附件,随着自己的密奏一并呈给天子。

    将密奏交与文书房太监,刘棉花就算完成了方应物的交待,而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司礼监秉笔太监覃昌携带着今日需要御览的奏疏,在宫中戏台下面找到天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随轻风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随轻风去并收藏大明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