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纲十数载的帝王,以冷冽的双眸,从文武百官的脸上一一扫过。
    当扫到右相李敬玄身上时,李敬玄身体紧绷,暗自低下了头。
    后背被冷汗浸透。
    震人心魄的声音自李治口中传出。
    “开国伯苏大为,对朕和大唐忠心耿耿,大唐在,开国伯即在……若再有人敢非议开国伯者,郑待诏便是榜样。”
    敲打!
    这是明显的敲打!
    李敬玄听在耳中,一颗心惊怒交集。
    却只能含恨咬牙低头。
    不敢有丝毫不满透出。
    咕嘟
    不知是谁吞咽了一口口水。
    含元殿上,百官齐齐叉手应命:“喏!”
    ……
    苏大为走出含元殿时,朝会尚未结束。
    接下来还有一系列复杂的议题,比如昨夜的宫乱,一大批人将要被追责。
    无数人头将要落地。
    不知几家欢笑,几家愁。
    但这一切,都不会再影响到苏大为。
    方才他通过自己的方式,拿到了属于自己最大的好处。
    超然的身份。
    被李治和武媚娘联手庇护的金身。
    今后怕是连右相,也不敢轻易对他下手。
    郑待诏和谷德昭的例子就摆在那里。
    若是治疫之法得到朝廷确认,那他就是李治最大的贵人。
    这些年,李治和武媚娘受“天人感应”之苦,被世家高门的官员,借着天灾与瘟疫不断逼迫,不得已下“罪己诏”。
    若疫情可治,那便是“顿开金锁走蛟龙”。
    世家高门借“天人感应”制约皇权的手段,从此就不灵了。
    而苏大为,对自己的方法,是极有信心的。
    站在后世的见识上,站在巨人的肩上。
    他的法子,是经过历史验证的。
    后世,那个全民“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真的消灭了华夏大多数传染疾病。
    受惠于此,才从建国时四万万同胞,变成人口十几亿的大国。
    后世人对除害虫、喝开水、建公厕、勤洗手,戴口罩都习以为常,却不知这些方法是集合无数人智慧和实践检验,才保留下来。
    最简单的,却也是最有效的。
    所以后世华夏,才能在一场场大疫下,迅速走出来,恢复正常生活。
    在国外还在为戴不戴口罩而争论不休时。
    华夏人早就美美的端着一杯枸杞泡水,一边滋溜开水,一边享受着岁月静好。
    而困扰长江流域数千年的“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在饮用开水,通过回土填埋,消灭钉螺的防治下。
    在苏大为穿越前的时代,也几乎绝迹了。
    他在安黄县半年,也通过后世一些科学手段,将此类疫情一一清除。
    除去深填埋消灭田间钉螺。
    用中草药治疗痢疾,寄生虫。
    喝开水,上公厕,勤洗手,戴口罩。
    甚至包括翻找蝗虫卵,深填埋的方式,杜绝了来年的蝗虫灾情。
    只要将这些方法在大唐推广开来,什么样的疫情,都会得到控制,不会再大规模爆发,为祸华夏。
    想到这里,再想想后世那些美利奸之类的国家,苏大为不由暗叹,文明这东西,是必须要经过无数岁月检验和传承的。
    华夏薪尽火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五千年文明不绝。
    岂是那些化为蛮夷,几百年便能学会的。
    苏大为穿越过来前,记得阿美利奸都被疫情麻翻了,好像一半的国民染疫,死伤八位数,从此一蹶一振,不得不抱华夏大腿,靠出卖以前的小弟讨生活。
    而一直在华夏西边反复横跳的天竺阿三,因为多重变异,更是惨到丧葬业都被击穿了。
    依稀记得国民一半染疫,死伤也是八九位数。
    从此只能跪下当狗。
    没办法,文明断绝,文明程度太低,也只能做狗才能活下去的样子。
    苏大为正在想着这些,忽见一名太监领着几名侍者守在道旁。
    而领苏大为出宫的太监见了,也只同对方暗自做了个手势,便向苏大为低声道:“开国伯,有位贵人要见您。”
    贵人,谁啊?
    看这些太监有些眼熟,莫不是太子的人?
    苏大为也没多想,跟着新出现的太监和侍者,向着一侧偏殿走去。
    转过花园御道,湖水假山,过了太掖池,很快看到在一处不知名的花园中,正站着一个少年郎君,远远的,便向苏大为拱手施礼。
    “见过阿舅。”
    苏大为脸上的惊讶一闪而过。
    不是太子李弘。
    而是李贤。
    后来被称之为“章怀太子”,如今是沛王的李贤。
    除去太子李弘,武媚娘与李治,最爱的便是李贤。
    永徽六年,李贤被册封为潞王。
    显庆元年,先太子李忠被废,武媚娘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
    李贤则被迁任岐州刺史,同年加封雍州牧,幽州都督。
    要知道,当时的李贤还只是个婴儿。
    然后龙朔元年,改封沛王,加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仍任雍州牧。
    龙朔二年,李贤八岁加扬州大都督。
    很好很强大。
    麟德二年,加右卫大将军。
    历史上,李贤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深得李治的喜欢。
    李治曾对司空李勣说:贤儿已经读了《尚书》、《礼记》、《论语》,背诵古诗赋十多篇,一看就能领会,也不会忘记。
    当然,苏大为对李贤印象最深的事,是乾封元年,李贤招募“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为王府修撰,后来李贤与其弟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助兴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唐不良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庚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庚新并收藏大唐不良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