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也许你们以后去听大圆满的修法,也听不到更好的内容了。

    我发现,所谓大圆满法的初步修法方式,跟内地的汉传佛教太相似了,南怀瑾先生所著的《习禅录影》中,他也是这样开示的。要说易懂,就够易懂了,但是要操作起,肯定是不得力的。我按这个思路,搞了两年,总是在试图冷静又被干扰的循环中,心静不下,也无法得到效果。

    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看它所记载的:空性的第二种修法。

    此处首先着重介绍的,是观察心的本性或者本质,这是空性的第二种修法。在很多显宗的经书上都讲过如何观察心的本质。首先,是要去看心有没有颜色——是红色、白色还是蓝色;有没有形状——是圆的、方的,还是长的、短的。当然,这些肯定是找不到的,心决不会有颜色或形状。

    此处所说的心,主要是指我们的意识。除了意识以外,我们的眼、耳、鼻、舌是没有分别念的,所以也不会造业。主要的造业者,就是心或者意识。

    意识就像基督教所说的上帝一样,创造了我们的世界。真正的创世者,就是我们的心。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心所创造的。

    既然心有如此强大的能力,它本身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回头观看心的本性。

    当我们观察心的本性时,不是去观察眼、耳、鼻、舌等等所感知的外境,而主要是去观察意识。

    意识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首先从粗大的层面一步步地去排除。

    如果认为,倘若心存在,就应当是有颜色、有形状的物质,但我们去观察心,却没有发现什么颜色和形状,所以心就是空性的。

    这种定义是错误的。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并不代表不存在。麦彭仁波切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错处。心本就是一个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的东西,就像人的头上没有牛角一样,知道心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并不表示证悟空性。

    读到这段时,我突然发现,我就犯了这个错误,我以为无色无味没有表面特征表现的东西,就是空性的显现,在这里被否定了。这对我的震撼是比较大的,为什么,我以前自己理解的字义,不对了呢?

    反思了下,估计我这种自以为聪明结果走了歪路的人,还有不少。

    有些人在打坐的时候,有时感到头脑清醒,有时又感觉昏昏沉沉当昏沉的时候,脑子里一片混沌,所以也不会认为证悟了什么,但在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当心一静下,便不再起任何杂念,并会感到十分稳定、平静、舒服。

    那时去看心的本性时,也不会看到颜色、形状等等,由此便联想到大圆满法本当中所说的,心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是恒定不变、本光明、自然清净、任运自成的,便认为自己所感觉到的稳定、光明、清净、放松即是书中所讲的境界,从而自认为现见了法身本面,证悟了大圆满。

    在修法窍诀当中,这种很清净、很轻松的无念感受,被称为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上面,就可以体会到无念、轻松、清净等等的感觉,但唯一缺少的,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悟”——非常清楚地现见一切都是空性的感觉。

    这一段再次证明,我当时在法露师的法会上,那一种空白的阶段,也不是什么证悟或者消息。看样子,如同见性法师所说,那只是一种无明的显现。两位大师将这种情况都得出相似的答案,谁说佛教中的标准,没有唯一性?

    真理只有一个,过的人才知道。对于我们外行,只能靠猜。所以,拥有过人经验的指导,是多么重要。以我的智力看,没有上师的指导,是不可能有真正成果的。所以,找到一个明白的善知识,并且取得他的信任,完全地信任他,接受他的引导,也就是拜师与皈依,是我最重要的事情了。

    原文接下对如何认识自心,说出了一些路径。

    如果有了这种“悟”的感觉,就肯定不是阿赖耶识;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证悟,只是感到清净、宁静,就像在万籁俱寂的深更半夜,到空旷寂寥的草原上去打坐,就会一下子感到内心与外界都是一片宁静,身体与环境都从自己的世界中消逝无踪,周围什么声音都没有,就像在月球上面一样,这个是证悟了吗?这个并不是证悟。

    在将心的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都一一排除之后,我们又会想到:虽然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但仍然有一些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的物质也存在着,我们的心会不会是这样的东西呢?这就是难以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了。如何解决呢?此时,我们就往内去看,让心自己去看自己是最清楚的。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不为人道的故事,如果去问旁人,就有些人知道,而有些人却不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一生所有的细节,但自己对自己,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同样,我们的眼睛无法观察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存在颜色;我们的手无法抓住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存在形状、质碍;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具有声音……总而言之,我们的五根都不能认知心的本性。既然五根不能认知心的本性,那又有谁能够认知呢?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心自己。

    如何认知呢?一种方法,是心可以去推知自己,如果我存在,那肯定是有处、住处与去处,这是前面讲过的;另外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也不想,不去寻找什么处、住处与去处,不去考虑那么远的问题,而是直接去看它的本性,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心静下以后,什么也不想,只是自己去看。

    有人会提出疑问:心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也没有触觉,它怎么去看呢?

    这不是眼睛、耳朵所感知的层面,而是心自己所具备的特有功能,心就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内心不起任何杂念的情况下,就能看到心的本性。当然,在有杂念的时候,心的本面目就会被杂念所覆盖,我们自然也无法看见。

    按照中观的方法,当心静下以后,就什么也不想——既不追究过去,观察现在,也不迎接未——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去看心的本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