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就是升维。

    每进化出一个维度,物种与物种、文明与文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会变成低维和高维之争,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例如,1840年鸦片战争,号称大英帝国、实则小小岛国的英国海军穿过半个地球球面,精准地开到人口4亿的清帝国的门口,而道光皇帝连英国在哪都不清楚。战争开打之后,蒸汽机驱动的英军铁甲舰根本无惧风帆驱动的木船,英军的滑膛炮射程又远高于清军大炮,结果英军在清军射程之外自由射击,打得清军毫无还手之力。

    英国凭什么打败庞然大物清帝国?因为它掌握了天体力学,对地球的运动了如指掌;而当时大清的4万万人口,还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平面上。

    只有自己主动升维,才能看见高维真相。而在所有力量之中,有一种力量最为根本。

    是这种力量,使我们把低维知识拓展成高维知识。

    是这种力量,使我们把片段知识连接成闭环知识。

    是这种力量,使我们把直接知识延长成间接知识。

    是这种力量,使我们把局部知识组合成整体知识。

    是这种力量,使我们不再依赖想象而理解事情真相。

    它是理性和逻辑。

    想要获得高维真相只能依靠理性和逻辑,只有数理逻辑能够把片段的低维知识组装拼接成更高维的判断和推理。我们不能依靠感觉,因为感觉本身可以还原成物理化学,正如望远镜和雷达的基础不是眼睛,而是光学和电磁学。数理逻辑可以无限延长我们的眼睛、耳朵。

    从低维到高维的逻辑组装有三大法则(数学、几何也要服从):

    第一是同一律:同一个概念在逻辑推理中内涵和外延不能发生变化。简言之,不要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

    什么意思?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量子,这就很麻烦。

    第二是不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简言之,不要自相矛盾。

    蚂蚁永远走不出只有一个面的莫比乌斯带,因为它天真地以为凡事都有两面

    第三是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简言之,总有一个正确结论。

    培根:“只有亲眼见过,才能做判断。”

    笛卡尔:“只有逻辑分析过,才能做判断。”

    康德:“只有亲眼见过和逻辑分析过,才能做判断。”

    休谟:“即使亲眼见过和逻辑分析过,也不能做判断。”

    上帝:“你们之中有且只有一个说对了。”

    为了清楚理解不矛盾律和排中律,还要加上:对立不是矛盾:人们往往混淆对立和矛盾,但是两者绝对不一样。对立的事物可以共存,甚至互相依赖。而矛盾则不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共存。对立的两个命题可以同时为真,也可以同时为假。矛盾命题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这是一条下坡路”与“这是一条上坡路”是对立命题,同时为真。它们可以总结成“这是一条斜坡路”。

    “这是一条斜坡路”与“这是一条平路”是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一假。

    逻辑组装与巫术思维是死敌,而巫术也有自己的“逻辑”规律:

    互渗律:在没有客观联系的人和物之间建立虚假的联系,万物属性随意“互渗”在一起。

    夸张律:通过互渗律建立联系之后,巫术会将弱联系夸张成强联系,将弱势力量夸张成强势力量,将小概率事件夸张成大概率事件,将次要的原因夸张成第一原因,将局部现象夸张成全体现象。

    拟人律:夸张律的深化,拟人律认为某一群因果联系的背后,一定有人或神在谋划;或者认为,有意识谋划的行动比没有人谋划的行动要优越。拟人律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崇拜伟大人物和伟大工程,或者反过,怀疑世界到处都是坏蛋的阴谋。

    巫术思维往往沉迷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把不同种类、强度、持续度的联系混淆,因而陷入各种偷换概念和诡辩之中。

    巫术是先整体后部分,逻辑是先部分后整体。巫术是360度照射的灯泡,而逻辑则是激光手电,但是最后逻辑能够拼出完整的清晰图像,而巫术只能在昏暗中造出各种怪影。

    逻辑是思维的定向爆破技术,是将单个问题从混沌整体中精准切割出的手术刀。想要得到高维真相,就必须掌握这门基础定向爆破技术。

    我们举两个例子,说明逻辑是得到真相的一种手段。逻辑很强的人,有时候通过思想实验就可以推导出真相。

    众所周知,伽利略通过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下落、同时落地证明了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与质量大小无关。但这是伽利略说服别人的实验方法,伽利略自己是如何发现“越重的物体落得越快”的漏洞的?

    他是通过逻辑分析。

    假设有两个球a、b,重量依次递减,ma>mb。按照“越重的物体落得越快”,下落速度va>vb。伽利略设想,把a和b绑在一起下落会出现什么结果?

    由于ab绑在一起,ab的质量增大,因此下落速度vab>va>vb。由于b下落时速度更慢,会拖累a的下落速度,因此va>vab>vb。

    同一个前提推出两个不同的答案,这证明,不仅两个答案错了,而且前提也错了。

    19世纪末,普朗克不理解为什么原子吸收光能的过程是离散的,他这样解释原子吸收光能:

    原子就像一个勺子,光能就是一桶水,勺子装水当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

    普朗克认为,离散性的根源在于原子是一个一个的,而光仍然是连续的。

    26岁的爱因斯坦另有不同看法。实验显示不同的原子吸收的光能份量是相同的,如果光能份量取决于原子,那么不同的原子吸收的能量肯定会不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