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不了了。

    这种老师是圣人,是智慧大师。他的知识究竟有多少,恐怕当时的学生也不知道。他成为老师的能力,好像有一个中华曲库,任由任何一个学生点歌。学生问什么,他就教什么,这是圣人。所谓圣人,就是随时对任何普通的人,在知识上,可以降维打击。

    后的课堂教学,就变成了,老师有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就离圣人的标准差太多了。所以,韩愈把这种老师的定位,就只能叫做师傅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就是说,老师只是早点知道这件事,或者在这个专业知道得多一点。

    这除了因为圣人难得的原因外,恐怕与知识数量的增多有关。

    但是这种由课堂教学所带的话语霸权,让老师们产生了虚幻的优越感,把当时的自己当成圣人一样,陶醉于那种掌控学生时间与自由的幻觉之中,并把这种优越感投射到知识本身上:我骄傲我高级我优秀,因为我有一些知识。

    “所谓追求真理,与其说是好奇心本能驱动,不如说,我在追求那种难度知识所带的优越感。”万师兄说完这个从句结构的话,我就知道,他在作推理了。他的逻辑推理方式,因其受西方哲学教育的背景,当作出判断时,喜欢使用从句,企图让结论的条件原因及结果,在一个句子中,显得自洽。

    但是,我本人却不能把他的这句话当成他的炫技听,毕竟,已经打中了我的心。“我好像也有这个倾向,老实说,我所谓追求知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讲给别人听,或者在辩论中占有优势,这也算一种优越感驱使。”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词:“万师兄,你刚才好像说了一个:好奇心?”

    “对,我们一般人追求真理的最纯粹驱动力,应该是好奇心。如果不是由它驱动我们求知,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差不多是为了今后取得更多的知识优越感。”

    “但是,求知,不管是什么驱动的,总归是好事,对不对?”

    “可以这么说。求知有三种驱动,第一种驱动,是为了实践,那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动力。最直接的结果,让人类的脑力与体力得到力量上的倍增,比如电动机与电脑。当然,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第二种驱动,就是好奇心,这种驱动是发自本能的,天才们把这种本能发挥出,让人类的基础科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推动着人类认识边界的扩展。第三类,就是为了追求所谓知识的优越感了。”

    “那这样看,追求知识优越感,是有问题的?”

    “当然,这种追求也会推动知识的传播,毕竟优越感是在交流与对比中产生,老师中,这种驱动力常见,我就是这样的人,这也算一种职业病。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多掌握知识的愿望不错,但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自我膨胀,造成所知障。”

    我明白他的意思,知识无罪,因知识而产生的心理欲望,却是有问题的。

    “但是,不能否认,我们刚开学的时候,至少是刚开始对佛学感兴趣的时候,也有好奇心的驱动吧?”

    “当然有一些好奇心,纯粹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积累了一些词语与理论后,内心的的优越感就占了上风。我更多地关注,我在回答学生佛学问题时,有哪些材料与知识,我在哲学甚至思想领域,自视甚高,因为考试,我没怎么输过。所以,这种掌握知识的能力,渐渐带给我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把我以前的好奇心冲动,已经冲淡得差不多了。”

    我虽然没接着他的话说,但自我检讨,我也有这种心理存在。毕竟,在妍子面前,我以前一直是以知识与能力占据着优势的,虽然没有明确追求我在她面前的知识优越感,但也至少也是一个事实,妍子也欣赏我这一点。

    我们的婚姻受到了各种感情的冲击,受到了各种意外的打击,我如何吸引妍子呢?她学佛的坚韧性,对念佛法门的坚定性,都让我以前的知识毫无用处。我既不能给她实践上的榜样,也不能给她知识上的指引。我感到,当我最大的优势:知识,不能吸引妍子时,妍子再也不可能以那种崇拜与依赖的眼神看我了。

    我承认,我学佛的驱动力,是试图找回以前在妍子面前存在的知识优越感,在佛教方面的知识也是。所谓自己学成后,为妍子找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这个优越感下的心理安慰。

    妍子的路就不对吗?非要我去帮她纠正?我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吗?我一定会比妍子在佛学道路上的修为高明?

    这些反问,让我突然警惕起。原,我所谓的寻找真理的想法,还有如此多的私货,幸亏,万师兄提醒了我。如果我以这种心态学佛,多半也会跌入所知障的地步。

    “按你的说法,这种优越感驱动,我也有。是不是只有排除这种优越感,才可能达到无我的法界呢?”我知道我这个问题有点大,万师兄解释起肯定会很复杂。但是,难得我们有时间,万师兄有谈兴。更何况,我有个感觉,今后,我跟万师兄这种心灵与理论交流,机会可能不会再有了。

    “需要排除吗?它根本就是一个幻想,你不幻想,它就不存在了,需要排除吗?”

    他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他要从为什么怎么办这个角度,系统阐述他的观点。我都已经搬好板凳准备吃瓜了,他却给我这句反问。

    “你是说,所以心理的感觉只是自我纠缠的结果,没什么意义,对吧?”我猜测,他要从哲学上否定心理状态的客观性。

    “不需要那么复杂,只需要实践就够了。”万师兄不谈理论谈实践,这让我感到有点新鲜。他继续说到:“比如钱师兄,他的知识比我少吗?”

    仅就这一问,我就愣住了。还有比这种现实的比较,更有说服力的吗?从学历和知识丰富程度而言,我根本比不上万师兄,我杂七杂八学了些易经算命,学了点历史常识,不系统不专业,比起万师兄说,他才算得上学富五车。

    当我发愣时,万师兄又开始了他习惯性的自问自答。“我或者是你,只不过掌握了逻辑的工具,有一些知识点,把它串起,就以为可以探寻真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