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其实,这件礼物的真实意义,是让小胡高兴放松起来。那么久的纠结,在这一刻,在这个礼物上,得到了释放。这种物化的水晶,表明了感情的纯洁,也表明了,其它想法的终结。这是在告别爱情,走向姐弟亲情的开始。

    出来时,万老师正在给嫂子打电话,而小胡此时轻松地问我:“庄老师,我是不是该给我的父母打个电话呢?”

    他终于解脱了,从对父母的怨恨到正常。“打是可以打,最好除夕打吧,毕竟,那是团圆的一天。”我在给小胡说完这话时,也提醒自己,除夕那天,我也该给北京打电话。不仅如此,大年初一,电话给舅舅,也要拜年。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想法与爱好,忘却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去伤害最爱自己的人的心。我们要让他们觉得,他们的思念,是有回应的。这是道德,也是责任,更是人的基本良心。

    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做一个逃离社会的人,如果我们没有找到大道的路径前,我们的逃离,实际上是不负责任。亲人爱人们牵挂着我们,我们可以在蒲团上安心?

    出家人,担当起教化众人的责任。但如果你没有教化的资格与能力,还是要履行社会责任,尽力去回报那些关心你的人。如果没办法回报,也要传达思念。

    如同万老师前几天所说:“你怎么敢看不起感情?”

    在回到小胡租住那农家屋之前,看到它的样子,想到过两天要离开它,觉得感情上又有不舍起来。如果要真正做到无情,那就必须做到“头陀不三宿空桑。”

    我们吃过饭后,简单地午睡了一下,觉得,我们必须赶紧适应庙里的生活了。这几天坐而论道,坚持打坐的功夫,也没加强了。关于智慧的可能性,探讨再多,也说食不饱,我们要的是,用什么途径来发现它。

    庙里的师父从来就强调静坐参禅的重要性。但我们坐下来后,受思维与感情惯性的骚扰,根本无法做到安定。而据经典上说,真正的安定,才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我们整个下午,都在各自下功夫打坐。我们称之为身体的恢复性训练,晚上,再在阳台上,喝茶讨论。我坚持每次打坐,痛苦地用双盘,并努力坚持到一两个小时一次,有时汗水都痛出来了,但我知道,我能够过这一关。

    由于打坐时间长,大家在晚上讨论时,言之有物,比前几天空谈,实际多了。

    万老师虽然功夫不一定高,但见识比我们多,我觉得,他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一般人无法把心静下来,就是能够安静,也很难经常安定,所以仍须静坐。也可以说禅悟并不一定要静坐,但静坐的定力有助禅悟,不过仅仅是静坐,也无法获得禅悟。”

    如果把禅当成开启智慧的手段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

    静坐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它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们减少执着,也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冷静、更清楚;再进一步,便能产生智慧,开发精神的领域。可是从禅的观点来看,若无佛法的指导,由静坐所产生的智慧仍然是带有烦恼的。由于他的自我中心还在,一旦遇到跟他自己有冲突的人、事、景物之时,他的内心就会痛苦挣扎了。

    我记得,不管是刘大哥所强调的,还是庙里法露师所讲解的,都有相似的要求。静坐应注意的事项有三:调身,调息,调心。

    所谓调身,是指正确舒适的坐姿,以及静坐中的身体反应。对应到姿态,就是七支坐法。当然,我不能顺利进入到双盘,其实只是表明,我这一关,没及格。我得尽力用双盘来锻炼了,哪怕忍痛,也要坚持两天。以我在部队训练的经验,任何肌肉的反应,在大强度训练48小时后,都可以自然缓解。我决定,忍过这48小时,对自己狠一点。

    至于调息,是指呼吸,可随着各人定力的深浅分为四个层次:鼻息、腹息、胎息、龟息。鼻息是使用鼻孔出入的自然呼吸。腹息时,空气虽然是由鼻孔进出,可是不注意鼻孔,也不感觉到是用鼻孔呼吸,而仅是腹部起伏蠕动。所谓胎息,是不用鼻孔呼吸,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能成为呼吸器官。此时的大宇宙即是母胎,自身是胎儿。龟息则自己不需要呼吸体外的空气,甚至心脏也停止跳动,此时修行者的身体已能独立自成一个宇宙,用自己体内的气或能来运行,自给自足,不必由体外提供空气或养分。

    当然,我基本到了腹息的阶段,但龟息这种层次,估计已经是得道高僧的事了。

    至于如何照顾心念?一般是以止观的方法来摄心凝念。使用数呼吸、观身不净、念佛、礼拜、静坐、冥想等方法,均可达成目的。我采用的办法,只是数呼吸。这也是钱老师上次教我的,他说,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一,如此反复,坚持不错,错了后,从头再来。以这种方法,约束自己的注意力,久而久之,意念就不会往外跑了。

    这个办法比较稳妥,毕竟,如果这两天参话头,没师父指导,出了疑问,也不好办。

    不管是经典记载还是过来人讲述,静坐的目的,都是开启智慧最开始的一步。静坐的主要目的,在于集中散乱的心,使它渐渐变成统一心。通常人在得到心的统一之时,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自我而达到了无我的阶段。其实那只是静坐的层次,或是定的层次。定的经验也有高低,故有四禅八定之分,但都不出于统一心的范围,而且尚未达到及于无心空慧的实证。从上述可知,如果是用中国佛教禅悟的角度来看,定的经验,未必等于禅宗的禅定。

    那么,什么是禅宗的禅定呢?我们三人都没有到达那种境界,当然说不清楚。我们经过讨论,大致上觉得,六祖的话说得比较浅显,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一点意思。

    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接触诸种外境而心不乱,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可见禅宗的禅定是在清净的智慧观照,不在于统一心的定境,因为若住于统一心的定境,依旧未离执着。

    而所谓执着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当你面对任何人、物、事的时候,首先强调我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