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真正的主角是王宝钏,因为,人生对于她来说,是真正的突然性跳变。十八年,丈夫生死不明,自己苦守寒窑,落入最底层最悲惨的命运。但忽然之间,丈夫回来了,权势达到人世的顶点,这只是几句话的时间里,命运就发生巨大的转折,这就是最富戏剧性的情节了。

    要让观众看薛平贵十八年战争的奋斗史,观众的兴趣估计就不大了。人们最喜欢的,就是王宝钏命运的跳变。

    其实,大仲马本人,人生也存在着跳变。他原来就是一个穷人,当一部作品终于成名后,他就成了最有钱的名人,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过去他难以满足的渴望,此时要加倍地还回来。过去他追求不到的女生,如今他同时拥有许多个年轻美貌的情妇。当然,其名的小仲马,也是他的私生子之一。

    一个人生快意的人,在中写出一个个快意的人生。观众在跳变的激动中,抹平了平庸日子的苦闷。他所提供的,正是观众需要的,所以,他成功了。

    我们三人,基本上属于衣食无忧的类型,但又比较自我甚至是自大,总希望人生有一次真正的跳变,所以,在佛门中试试运气。

    但真要你付出机会成本,你还是要犹豫的。

    比如对出家这件事,我们都没有做好准备。我本人,甚至都没有皈依。出家,意味着要抛弃世间的一切,我们愿意为此付出吗?

    对于万老师来说,看样子,他是不太愿意付出的。他只是来看看,来学学,终究是服务于他世俗的目标,寻找解答学生或者自己在哲学上的疑问。他的目的是求知,用不着付出人生的代价。

    而小胡,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失去什么,也不清楚自己会得到什么,所以,几年来,始终在门口犹豫。

    从机会成本原理来说,他的机会成本最小,因为按他的心理想法,他本来什么都不拥有。即使我们告诉他,他可能有母亲的爱,可能有姐姐的爱,但这些都不是他迫切需要的,况且,这两种爱的性质和后果,无法确认。

    所以,他就当自己什么都没有,也就是无成本的入佛门。但是,他不清楚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这才是他久不入门的关键。那些比较虚的传说,那些难以达到的悟道的高度,他不确定自己是否一定能够得到,所以,他在犹豫。

    如果有突变与跳跃,任何人都想试试。但如果是跳进一个大坑,出不来了,这个代价,谁都不想付出。

    “说白了,我们都只是想试试。”我感叹到:“我们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在没看到实际效果之前,我们不会真信。”

    他们当然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么长时间的沉默,我们三人其实都在思考同一件事情。

    “我承认,庄老师,我就是试试。”万老师说到:“这里面隐藏着三个问题。第一,有没有终极的道,这个问题,在没看到之前是不能肯定的。第二,即使有,我们能不能悟道,如果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它,那它即使有,也对我没有收益。第三,悟道后,对人生有什么作用。如果不能给人生以革命性的改变,悟道也没有意义。”

    哲学老师的思路和逻辑是清晰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含义,层层递进。他所说的革命性的改变,与我思考的人生跳变的惊喜,如出一辙。

    “这里面有一个逻辑矛盾”小胡强调到:“有没有道,号称悟了道的人,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那么,就没办法确认了。难道,我们要不顾一切地追求一个无法确认的东西?况且,我身边接触的人,没一个人说自己真正悟道了,不知道他们是谦虚,还是怕我们求证,总之,没一人给出肯定的答复,叫我信谁呢?”

    对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要说语言,连思考都不允许,怎么让人相信呢?

    “有没有道无法确认,有没有悟道的人,无法确认,我们总不能把古人书拿来深信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不对?”万老师继续补刀:“况且,即使有道,我们自己能不能悟,也有个逻辑悖论。要悟道,就得深信因果,我没有看到因果,却让我绝对相信,这就是迷信。我没有悟道,却让我绝对相信有个道,还必须以这个迷信为基点,才能有后来悟道的可能,这就是个悖论。用迷信的方法求证真理,是不是有点不通顺?”

    所谓深信因果,当我们没有判明因果时,让我们迷信,这恰恰还是最基础的功课,我们这些有怀疑和思辨精神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

    我也发表了我对第三个层次的看法:“悟道后,对人生是否有跳跃性质的变化,这个也不好确定。古人说过三句话,来形容悟道前、修行中、悟道后的世界。最开始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中间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悟道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最先与最后的状态,既有区别,难道这种区别小到这种层度,连语言与判断都没变化吗?如果变化不是革命性的,只是细微感觉的区别,那么,用一生的努力,追求这点区别,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怀疑着前途,那么,就难以迈开脚下的第一步。我们期盼着收益,但看到走在前面的师兄们,并没有明显的人生变化,所以,没有明显的奖励效应,我们的动力是不足的。

    在管理学上,有基于条件过程和目标的分析框架。你有什么样的条件,通过优化过程,能够达到最有可能的结果,这就是管理的决策。

    我们的条件是什么?按理来说,我们具备了修行的必备条件。古人说“法侣财地”,法,我们毕竟都是有一定思辨能力的人,也大概知道佛教经典的含义,应该说,走偏的可能性不大。况且,不论从见性师还是法露师的品性及学养来说,都算是高出我们一头的,我们可以说,在这方面风险不大。

    所谓侣,就目前我们这三人来说,都具备起码的怀疑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码我们出庙子后,还能够坚持日中一食,说明我们三人的互帮互助,是有条件的。更何况,妍子,刘大哥,文大姐,都算是我的侣,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财就不用说了,我们三人,都算是不太愁钱的人。不必为了生计而奔波。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