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需要团队,他需要身体到心灵的一个家。

    后来,他知道了,这个团体曾经被禁止过,叫谭崔。也就是鼓吹性放纵的团体,他的身体虽然饥渴,但内心的矛盾还是很复杂的。毕竟,他知道,这种将快乐建立在不道德的交合上,是难以接受的。

    当然,他其实还是很想尝试的,但是,不想这么随机。毕竟,小黄想象中的男女关系,还是需要有爱情。但是,师兄师姐们告诉他,西藏的佛教中,就有男女双修的法门,从最开始的虚空藏到后来的贡嘎活佛,都有明妃。他们一起修行的密室里,墙壁上还挂满了天女行乐的唐卡。

    但是,他仍然受不了这种大庭广众下的呻吟,于是问我,这种方式,对不对头。

    我干脆地回答:当然不对,赶快离开。不是说修行就不能行乐。但是这种行乐,必须有严格的师承和戒律,并且让身体达到某种与气脉明点有关的高度,才有可能。我虽然对密教的内容所知不多,但从刘大哥的叙述中,我可以看出,戒律,仍然是密教中最主要的内容。

    我反问到:“传授你们这个法的人,他得道了吗?”

    小黄回信:“我不知道,如何判断呢?”

    “不需要专业的判断,从学识修养戒律或者气质上来说,他有什么真值得你佩服的地方?”

    “我不太了解他。”小黄承认到。

    “将如此剧烈的心理冲突和身体变化,寄望于一个你不了解的人,你是想一辈子都有痛苦和后悔的画面吗?”

    “庄哥,我晓得了,必须退出。”

    我知道,我并没有真正说服他。他只是需要一个健康的性,当他有了爱情后,这种矛盾就不会存在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经验框架的消失,不容易做得到。但是,即使做到了,最后将走向何方,还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没穿衣服的人,走在冰天雪地,有冻死的危险。

    “人们的认识,都是面对现实时,在理解中,进行自我投射,仿佛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万老师说到:“其实,在佛教中,这只是心被物转的过程,是被动的。当框架承载不了充满变化的外部世界时,人们选择固执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期得到心安理得的状态。”

    “你是指的陶渊明的状态吗?”小胡问到。

    “不尽然吧?陶渊明不适应官场,将自己躲在乡下的酒醉状态中,看起来是。但我想他没有这么简单,毕竟他是一个思维极其发达的人。他有一句诗是这样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说明,他发现了什么,不是单纯的消极。”文字这一块我比较熟悉,还是得发表一下意见。

    “绵绵若存,其中有精”万老师说到:“老子也这样说过,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精,与他自我的框架是自洽的,还是矛盾的呢?”

    这我们就不知道了,我们也不是这些古代高人肚子里的蛔虫。高人们总是在灵魂或精神深处,有某种不可捉摸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不好猜。毕竟,道可道,非常道。

    小胡说到:“好,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高手们的思维,已经很发达,肯定有与现实,甚至与自我意识不自洽的东西存在。这种东西,他选择理解的话,就有点痛苦,这种痛苦,还真无法跟旁人说出来。他们处理的方式,就是不说,只是在意识上承认这种超越的存在,并不去实践它。”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庄子,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就是将自己新的超越性认识,实践化了。这种实践,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就连他的朋友,都无法理解。他是发现了什么吗?生与死的秘密,如果他发现了,怎么不告诉别人呢?”

    “就不告诉你,告诉你你也不明白。我就这样做了,你能够把我怎么办?这就是庄子,潇洒嘛,要不然,怎么写出《逍遥游》呢?”

    看样子,小胡有点情绪化了。这个心理学的高材生,难道自己就没意识到么?

    但是,他说“就不告诉你”时,我潜意识里突然浮现出《小龙人》动画片的音乐:“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那旋律,以超过光的速度,侵入我的脑海,并且单曲循环。

    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如此顽固地在今天回放,可见,心理学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小时候到长大来,我们所有经历的,所形成的印象和认识,刻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我们理解框架。有许多洗脑歌曲,就是这样的规律了。

    比如好多广告,初看比较傻,但细想却非常精明。比如那个脑白金的广告,比如好多洗脑歌曲。它们共同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简单,你一下就能够记住并且复述出来,简单到儿歌或者童谣一样的水平。第二个特点是,重复,在媒体反复播放,让你无法忘记。

    有人说这种广告,让人讨厌,怎么还有人去买它的货。我想,这正是它们的精明之处。不管你是喜欢它还是讨厌它,反正你记住了它,并且永不忘记,这就在你的经历中,形成了理解框架的一部分,进入了你的判断背景之中,进入了你的潜意识之中,进入了你的梦。

    不影响潜意识的东西,根本称不上洗脑。谎话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古来皆然。要不然,那些明星们,只要出镜率,哪怕是丑闻,也要上头条。毕竟讨厌和喜欢,他都成了你的一部分框架。

    框架之所以强大,在于它严重影响你的判断。我们所谓有客观,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主观。所有的主观,都是在理解框架的基础上完成的。越是深刻的记忆越容易形成框架,越是牢固的框架,就越是能够让你自洽。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已融洽,形成自以为的幸福。

    我们还可以这样说,不仅认识外部世界,就是认识他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用投射法,用自己的框架来分析别人。比如古老的心灵沟通办法:将心比心。

    在一个融洽的社会里,大部分人的生活经历相似,心理判断的框架也就是相似形了。所以,理解他人的利器,就是将心比心。

    任何思想工作,大概都离不开将心比心的方法。我在部队时,指导员给我们做的思想工作,就是将心比心。比如两个战友打架了,一个说对方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