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布死亡。

    呼吸赋予生命力的观点也在18世纪被载入文献。例如,1791年的《年度纪事》,这样写道:“根据验尸官的报告,这个孩子的死因是被猫偷走了呼吸。”好玩的是,猫能窃取婴儿呼吸的错误观念至今仍然存在。

    在19世纪之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支撑意识的是“动物精神”,亦即大脑控制下的神经系统的流体泵送。后来,人们发现,神经系统活动是靠生物电维持的。

    著名的意大利医生、科学家路易吉?伽伐尼及其门徒开展实验,研究生命、死亡和神经电传导之间的关系。他们当着大量观众的面,试图让已被处决的囚犯复活。当时,这样的实验引发了巨大争议。批评者认为,生死应该掌握在上帝手中,而不是由人类来决定。这场论战还为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提供了灵感。

    那时,尽管在了解神经系统方面取得了这些进步,但对脑死亡过程的研究尚未展开,对死亡的错误认定仍然时有发生,所以出现了各种带有“逃生出口”的棺材设计,专门提供给那些害怕自己被活埋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我们对心肺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科学认识,还有了行之有效的心肺复苏术。上世纪50年代旁路机(可以人工方式维持血液循环和呼吸)发明后,死亡被定义为“脑死亡”——大脑停止活动。这一概念似乎很是直截了当:没有大脑活动没有脉搏,就等于死亡。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大脑活动不会立刻停止,且脑电图等目前的测量方法并不总是能最终定性的。例如,对于心搏骤停患者,医生们常常采用低温疗法来减缓他们的新陈代谢,从而防止大脑因为缺氧而受损。虽然这些患者可以完全恢复,但在监测过程中,他们的大脑皮层可能会暂时完全停止活动,而其活动很难准确监测的脑干却可能继续工作,维持某些基本功能。

    例如,2011年有一个病例,患者是一名55岁的男性,他在心搏骤停后被宣布脑死亡。病例报告这样写道:“宣布脑死亡24小时后,在手术室进行器官摘取时,发现该患者重新出现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和自发呼吸。”这些功能是由脑干控制的。报告继续写道:“护理团队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向患者家属和其他有关医务人员作出恰当的解释。”

    “我们没有非常好的办法来确定大脑功能何时停止,何时不可逆转。我们能做得不错,但并不总是完美无缺,”在现场亲眼目睹那位患者“重生”的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医院神经科医师亚当?韦伯说,“这份病理报告表明,有一些因素能混淆我们判断、使我们过于自信,或者暂时掩盖大脑功能依然存在的事实。心搏骤停后,一切都变得模糊,难以确定。”

    有时候,大脑活动的监测结果能否作为判定死亡的标准也受到司法管辖的影响。2015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世界各地对脑死亡的认知和实践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2013年,13岁的贾希?麦克马斯在加州的一所医院接受手术,手术失败后被宣布死亡。

    然而,在使用生命维持装置期间,她的身体存在反应性迹象。后来她被转移到新泽西州的一所医院——新泽西州允许以宗教信仰为由,免于撤除生命维持装置。因此,贾希在加州被正式宣布死亡,但在新泽西州却没有。

    五年后的今天,贾希仍然在使用生命维持装置,而神经科医师们还在讨论她的病情。贾希的家属拍了50多个视频,声称这些视频可以证明,她能通过脚或手指的动作有意识地回答问题。然而,在贾希应不应该被宣布脑死亡这个问题上,对她神经活动和神经结构的种种分析仍然不足以有所定论。

    但在某些情况下,即便是永久的脑死亡也不足以作为死亡的判断标准。人体冷冻学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如果人的大脑被冷冻,并保持完好无缺,那么未来的科学进步能使人复活。尽管这常常被认为异想天开,但醛稳定化冷冻保存法正在取得新进展。

    最近,一只猪的大脑就利用这种方法被冷冻存储起来,且保存条件相当之高,足以维持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对大脑多个网络的相互通信至关重要,而这些网络被认为保存有关于人类性格、记忆、感知和身份的重要信息。

    人体冷冻学认为大脑和思维息息相关:没有可运转的大脑,就没有可运转的思维。不过,基于信息理论的神经生物学新方法更进一步,大胆声称可以准确模拟大脑的连接性,从而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保存思维。

    按照这种观点,只有当维持记忆、性格和自我的神经连接消失后,人才会永久死亡。一个新的可能性为这一点奠定了基础:人的连接体可以被完整扫描,转换成数字代码,然后“上传”到新的可用载体。这种生存观主张把意识的存在作为生死的主要标准。

    carboncopies组织致力于创造独立于载体的意识,该组织联合创始人、神经科学家兰德尔?科内说:“目前,我们思考生存和死亡的方式与意识没有多大关系。如果在未来,我们和一个人工智能交谈,知道它真的有意识(知觉和智能),那么它是活物还是死物的问题有多大意义?我们是否必须称它为活物?或者它是不是有意识的死物?”

    生和死之间的界线似乎永远不会泾渭分明。我们现在判断生死与否的标准是生物性的大脑和心脏活动,但连接体和其中包含的、关于意识的重要信息意味着,数字时代的生死可能超出这一标准的范畴。以后,定义死亡可能将变得越来越难。

    但在网上,另一个网友的说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引用了一本书《西藏度亡经》,说死亡的过程,意味着另一种新生。

    当然,从他的水平来看,与我的理解水平差不多,但在别人看来,如同平静的湖面丢了一块巨石,讨论的波澜,此起彼伏。看样子,大家从心底里,还是喜欢,死后有一个灵魂和新世界的。

    一般人们相信两样东西。一是不得不信的。比如现实和事实已经发生的东西。二是愿望相信的。比如愿意相信好人有好报,因为大家都自觉自己是个好人,最后有一个好的结果。算命先生骗你,其实是利用了第二点。他说了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