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职场进阶的意义在于,你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当你有一天,因为工作成就,财务自由了,你也选择,不工作。

    那么如何进阶呢?

    对方这个问题,不好具体回答。我只是给他希望:今天的中国,自由度和发展空间巨大,有点类似于盛唐时期,这个时期,机会很多,你一生中能够抓住一两次机会,你就上岸了。在开创的年代,守成的思路是要不得的。

    真的吗?他有点不太相信。

    我告诉他,我见过大量的如你一样的人,或者如我一样的人,仅用十几年时间,就实现了初步的财务自由。他们不断试错不断适应,最终找到了自己最适合的路,或者说,痛苦度最小的工作。

    为保守自己的,也为了用他熟悉的人举例,我以唐代两个著名人物来加以论证。

    盛唐那个时代,诗坛无非是“李杜”和“王孟”的主场。盛唐少不了李白和杜甫,也少不了王维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两大元老。

    这四位大咖,关系还比较有趣。杜甫崇拜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仰慕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盛赞王维:“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王维却和李白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例子看样子,很对对方的路子。他兴奋的说到,我知道,李白跟孟浩然的关系太好了,不是那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证明吗?他居然一字不漏地在网上迅速给我打出了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反问到:你说对了一半,李白跟孟浩然关系好,但孟浩然跟王维关系也不错,怎么就可以推出,李白跟王维关系不好的结论呢?

    他一时语塞,我解释到:原因有很多,有关于道与佛的信仰问题,有朝廷政治问题。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王维的职场进阶的方式,是李白所瞧不起的。

    终于说到主题了,我松了一口气,他当然继续问究竟了,我于是展开了我的故事演绎。

    李大佬狂放不羁是出了名的,王维却对李白丝毫不屑。一个很能说得过去的原因:李白做没职没权的侍奉翰林时,王维已担任右拾遗,兼任监察御史;再往前说,李白还在长安城和市井之徒斗酒寻乐时,王维已高中状元,以青年才俊之姿,独步政坛诗坛。

    在考试这块,整个大唐几乎没人比王维更牛,他不仅是考霸,还是面霸。公元720年,20岁出头的王维背着一把琴,提着一支笔,昂首从山西蒲州漂入首都长安。

    他会写诗,懂音律,会弹琵琶,精通字画,还是个大帅哥。这种偶像+男神,让王维一到长安就很快成为王公贵族的座上宾。

    京漂这段日子,王维常在宁王、祁王府中出入,虽备受豪门关注,却还没遇到真正的贵人。直到有一日,王维有幸结识玉真公主,他才明白,面试顺利通过,可比平时拽一拽文采关键多了。

    王维结识玉真公主,整个过程像极了一场面试。面试官玉真公主和玄宗是同胞兄妹,打小深得皇帝老哥的溺爱,她很文艺,性格又豪爽,二十岁都没出嫁。

    公主不嫁,玄宗很愁,毕竟事关皇室,后来玉真公主怕老哥为难,索性出家当了道士,括弧,逍遥自在又风流快活的道士。当道士期间,玉真公主结识了大批文人雅士。久而久之,玉真公主这儿,成了文人入仕的天然渠道。一般玉真公主推荐的,朝廷都会认真考虑。

    王维初见玉真公主时,内心不免还是有些小紧张的。不过,王维却很有资本。凭借长得帅、举止文雅的外在优势,面试官玉真公主对王维的第一印象特别好。

    整个面试过程大概是这么进行的。

    公主问:你都会啥绝活啊?

    王维答:不敢说会绝活,我先给公主弹首曲子吧。

    说罢,王维拨弄起心爱的琵琶,一曲《郁轮袍》,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深深感染了在场每一位听众。奏毕,面试官对考生很满意,也有了深入了解的兴趣。

    公主再问:除了琵琶你还会什么?

    王维一听,心想大概差不多合格了。他很谦虚地回答:我还会作诗,之前整理了一些拙作,正好请您指点指点。公主翻到第一页,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赫然在目。

    玉真公主又往后简单翻了几页,惊喜地赞道:这首名作原来出自你手啊,你们都来看看,这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写得多好啊!

    王维见状,又弱弱地补充一句:不瞒您说,我对绘画和书法也略知一二。公主当即拍板,你被提前批录取了!

    于是第二年,王维顺利进士及第,而且还是新科状元。当然,笔试肯定难不倒王维,能当上状元,很大程度还是玉真公主的推动。王维很嗨,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

    相较于面试赢家王维,与之齐名的孟浩然同学就惨了很多。他曾经幸运地遇到了最大的面试官——皇帝,有过和王维同款的绝佳机会展示自我。可惜,他浪费了,于是只好和王维奔赴不同款的远方。

    青年时代的孟浩然,是个典型的浪漫诗人,对功名利禄相当不屑。20岁时,他根本没考虑进京参加高考,而是毅然选择隐居,在鹿门山练剑。练了几年,孟浩然觉得再练也练不成绝世高手,就从鹿门山出关,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游历。

    直到38岁那年,孟浩然同学才决定转换角色,当一回大龄考生。

    没想到,第一场就考崩了。从考场出来,孟浩然擦了把汗,无奈地说:丫的,不好好学习还真不行啊。孟浩然同学根本想不到,考完后没多久,他就迎来了人生绝佳的逆袭机会。

    高考失利的孟浩然同学没有回家复读,而是继续留在长安寻找机会,顺便积攒些人脉。有一次,孟浩然跟好友张说在政府大院里溜达,没想到唐玄宗突然驾临。孟浩然无处可躲,一急眼,就钻了内署床底。

    张说拜见领导,自然不敢隐瞒床下有人。玄宗一听是孟浩然,不但没怪罪,还对张说说:朕老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今日这么巧,能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