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样,这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这样的大战中,这个被史学家文学家塑造成唯一一个清醒而又英明的人的李广,眼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意气之争呢?

    李广一直到死,都不是一个成熟的将领。他根本就没有真正成为军队体系的一分子。卫青是名将,他不可能使用一个体系外的人。这个体系不是卫青的私人体系,而是所有人拿命去拼生死的战争体系。

    一台机器,总有一个零件想出风头,那么机械师一定会将这个零件换掉,换成一个可以准确执行任务的零件。卫青对李广的任用毫无问题。

    直截了当地说,李广是一个个人能力优秀、不听指挥、自由散漫、无视组织纪律的将领。他还根本就不成熟,根本就不是有庞大组织、有严格纪律、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集结了十几万人与凶狠的敌人决一死战的军队体系所需要的将领。

    怀才不遇,是李广故事的核心基调。

    自古文人墨客就喜欢这样哭哭啼啼、悲秋伤春。其实这些文人,很多是存在严重的能力问题的。因为他们从来不敢想一想,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有系统性的严重缺陷,以至于怀才不遇。

    他们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的真正原因是没有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趋炎附势、欺上瞒下,但是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从来不能准确履行职责。

    以前有个故事,大诗人孟浩然名动天下,总想有机会得到皇帝的重用,有一次偶然遇到了皇帝,皇帝让他吟诗一首,他十分激动,背诵了一首自己写的佳作,背着背着,说到了一句:“不才明主弃。”于是就废了。

    为李广故事所激发而有对抗不公的勇气,这是李广故事的积极意义。然而,如果以为这样的故事可以激发勇气,就可以反过来将真正做事的人践踏一番,甚至发展到以为天下皆醉我独醒,脱离实际,误入歧途,那就是错的。

    李广有没有能力呢?有。没有能力,是到不了决战战场的。虽然他有一些不足,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不能和他对比的。比如说,我们没有能力射穿石头。再比如说,我们没有能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李广的故事是不是有感染力呢?有。李广有相当不错的个人能力,还有射虎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

    那么,我们就始终停留在“怀才不遇”的阶段吗?不行。我们做事,在己则有家庭父母妻儿,在外则有事业理想抱负,在庭为柱,在屋为梁,为家国担当,哪里能够容得下这种风吹草偃、自怨自艾的破事儿呢?

    我们要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李广同样的行为,放在李牧传里就是无名氏。在李牧面前,做这样的事情连名字都不配留下来。面对这样的对比,再看一看历史上的描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那么我们至少能够知道:李广虽然很优秀,但是他远远不如卫青优秀。

    然而,古往今来,却有很多很多人,将李广捧得很高,将卫青踩得很低。

    韩信曾经说过一句话:生乃与哙等为伍。同样的,经过文人墨客的不断渲染,我们也可以说一句话:青乃与广等为伍!

    相比苏轼那篇文章,李广与卫青齐名,这恐怕才是对卫青真正的侮辱。与李广齐名的,应该是李牧传里的那位无名将军,因为他们在防御边郡时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战国时代那位无名将军呢?为什么文人墨客没有人追忆他、咏怀他,为他泼墨挥毫,写下一篇篇感怀的文章呢?比如说:“李牧不败由天幸,无名无功缘数奇”?

    英雄被塑造为小丑、庸人被歌颂成英雄,这样颠倒乾坤的错误之所以流毒甚广,究其原因,是后来很多人受到最初文本的一些诱导产生了错误的印象。

    像李牧传,作为一篇相对来说远离司马迁时代的历史记载,并没有受到作者直接的好恶感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描述的客观性。后来的文人就没有对“无名氏将军”产生不恰当的良好印象。

    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撇开表面上的泡沫,而直接关注其内在实质。就分析信息来说,信息的细节保留得越多越好。但是细节会造成干扰,所以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排除细节的干扰。

    阅读历史,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特别是要看事迹,不要盲目采信评价。

    卫青是名将,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出色军事才能,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良好机遇,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赫赫战功,但是,如果我们只信评价不信事迹,他就会从英雄被塑造成小丑。他的遭遇尚且如此,其他那些根本不可能记载这么多事迹的人呢?或者学以致用地说:社会上的普通人呢?

    卫青李广的事情摆在这里,读书之时,识人之时,怎能不小心呢?古人说,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古人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这就是叶公好龙,这就是认识与实践相冲突啊。要解决认识与实践相冲突的问题,就要学习。

    学习不是看百~万\小!说、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往脑子里一装就行了。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但是读史要读懂才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智,但是读史也可以糊弄人。越读越糊涂,读出一脑袋浆糊的人也不少。

    历史上人们对李广的解读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了。三国时代的刘廙说:“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是重失也。”南辕北辙,越努力越失败。所以读书必须掌握基本的方法。

    当然,苛求每一个人都能突破文字的重重困扰看清实质是不现实的。所以真糊涂了,我们也可以谅解他。比如说史记的记载。

    读书也不要简单的全盘否定。司马迁的文笔很好,读起来很热血,这就是史记的积极意义。术业有专攻,历史学家也不是全知全能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借助历史学家的记载去看历史。

    任何人对事物都有一个认识过程,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看明白,有的人可能早早就看清楚了,这是正常的。有的事情我们可能做得好一点,但是别的事情也许我们做得要差很多。比如说,我们就很难写出史记这样好的文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