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足以让我们超过依旧陷在迷雾中的人。明人黄淳耀说:“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逻辑和理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不要相信那些所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鬼话。首先,历史是掌握话语权的人书写的。其次,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记载探查到一部分真相。因为还有一句话:

    你可以永远欺骗一个人,也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但是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在卫青与李广的问题上,如果我们注意分析,就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我们通过课本学习历史的时候,读到卫青多次出塞、鏖战大漠南北的篇章,都会觉得这样一个大军统帅是一个英雄。但是当我们去看司马迁所写的、细节十分丰富的历史记载,卫青似乎又变成了一个谄媚的奴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呢?

    原因很简单。一个因素是我国历史课本和司马迁之间的记载,存在明显的不同倾向。还有一个根本因素在于,我国历史课本在讲述历史时,无意中坚持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哲学原则。

    我国历史课本抛开了那些浮华的表面纹饰,抛开了大量的、对于漫长历史来说意义不大的细节,将重点放在事情的主要性质方面。这样就在无意中抛开了最初历史记载中添加的那些有意引导读者判断的细节,抛开了那些掺杂着书写者本人感情、判断在内的因素。

    与此相反是英美国家常用的教学手法。他们喜欢抛开事情的主要方面,然后将经过精心挑选的历史细节拿出来,诱导学生做出结论。

    如果抛开一切虚妄的细节,集中去看事情的主要性质,那么卫青李广的事情很简单:在汉朝对匈奴多年不胜的情况下,卫青带兵出战,不但屡战屡胜,而且决战必胜。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司马迁在次要方面添加的、试图干扰读者判断力的无数细节,什么汉武帝对卫青不尊重啊,什么李广深得军心啊,在抛开细节、抓住重点的讲述中都消失了。

    其实,如果我们足够关注整体,善于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我们甚至还会发现一些在历史整体上应该存在、但是在历史记载中缺失的细节。

    比如说,在历史上,卫青第一次闻名于世的出战,就一直打到了匈奴祭天的龙城,斩首七百。乍看起来,斩首七百只是很小的胜利。但是有句话叫做“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同时要记得,当时是五路大军出击,与卫青同时出塞的名将李广,被无数文人墨客咏怀的李广,他的战绩是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而那些在司马迁的记载中被说成是愿意追随李广作战的士卒呢?看到“全军覆没”,我们就会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细节就是:

    第一,那些可以证明士卒都愿意追随李广的士卒,要么死了,要么被匈奴抓去做了奴隶。换句话说,所谓李广善待士卒、士卒乐于追随这样的“结论”,是没有人证的,全靠司马迁一张嘴。其实就算是一度有人真的愿意追随李广,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打又打不赢,人又死了。

    第二,卫青的能力要远在李广之上,这是司马迁都无法回避的事实。这样,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司马迁对李广的美化就迅速崩塌、对卫青的诋毁就全盘失败了。

    有人解释说,之所以龙城之战卫青获胜而李广失败,是因为匈奴以主力对付李广。这个解释也是说不通的。因为后来漠北决战的时候,卫青同样在意外的情况下与匈奴主力决战,卫青仍然胜利了。你遇到敌人主力就输,人家遇到敌人主力就赢,怎么说也是别人比你强。

    当时漠北决战的形势是这样的:卫青分兵,将麾下五部将军中的两部李广和赵食其两位将军派出去。二将军合军,离开大队从东道迂回。然后卫青部在本部兵力单薄的情况下与匈奴主力遭遇。

    战前,汉武帝的作战安排是以霍去病打击匈奴单于,卫青部的实力本来就弱一些。不料匈奴单于亲率大军与卫青决战,敌人比预计要强大得多。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分兵后李广部在战后才赶到,卫青自己的实力又进一步下降了大约五分之二。

    卫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打垮了匈奴主力。双方决战时,卫青派出五千骑兵出击,并尝试包围敌军,而匈奴出战的兵力逾万,匈奴单于却因为卫青的操作,误判卫青部多于自己。打到最后,匈奴单于率先逃走,并失踪十余日。

    随后,卫青追亡逐北,打到了匈奴的赵信城,烧毁了匈奴的粮食储备,然后从容撤回。这一战如果和龙城之战时李广的表现对比,简直就是判若云泥。

    在漠北决战这样突然的决战中,奉命迂回包抄的李广,并没有及时赶到。一直到几天之后,经过艰苦战斗凯旋而归的卫青,在安全的大漠以南,看到了带着完整的部队“奉命”等待汇合的李广和赵食其两位将军。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很熟悉了。按照正常的公文处理程序,卫青要向汉武帝上报战役过程,因此需要进行作战总结。卫青派遣长史拿着酒饭给李广,通知李广上报总结。但是,李广的幕府迟迟无法完成作战总结。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点:李广并不是单独行军的,与李广同行的右将军赵食其,按照正常程序也是要提交作战总结的。而且,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李广的总结肯定要和赵食其的总结能够对应。这个时候一个重要问题就出现了:李广拿不出总结。

    你们俩做了同一张卷子,你竟然拿不出来答卷?这就像出差在外的媳妇查岗,你说和朋友喝酒去了,晚上住在了朋友家,但是你媳妇很聪明,她提前问过你的朋友,然后才来问你:为什么你朋友不知道你在他家?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吗?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你能怎么办?你只能如实招供,或者同意离婚。李广无法合理地解释自己的迟到。然后他说,自己不能再进监狱了,遂自杀。后人因为李广自杀而很同情李广。可是这里仍然没有回答问题:你为什么迟到啊?

    司马迁记载的解释说是:“军无导,或失道。”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