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雅的马,而文山则是龚家院子正对着的山,象征文学艺术的成就。在文学面前,马都崇拜着,马也得到了春天的消息,它从文山看过去,正是另一个乡镇:桃花乡。

    山川形胜,人杰地灵。文采风流,共赞太平。

    这种大气的对联,不仅给龚家增了光,也给太平村添了彩,更是我们当地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就是文人之交,人虽然故去,但那友情,居然让向老先生以最好的文笔,最大的成本,做成这种事情。

    还有更神奇的地方,那向老先生,活过了九十岁,无疾而终,这就算是实锤了。“仁者寿”,他的字,还挂在乡间故友的堂屋里。而他本人,几乎是实践了这三个字。

    是否有种神秘的力量,站古老的道德与人生的圆满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儒家学说最根本的立足点,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然后再能够治国平天下。

    当然,到今天这个社会,大部分人虽然崇敬那种古贤风范,但都承认自己学不来。柴米油盐的困境,让人根本没有谦让之风,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了。

    尤其是动乱的那个年代,精神贵族们大多在已经被消灭,或者,他们被迫低下了头。而在乡间,还神奇地保留着一个标本,这不得不说,是大山的奇迹。

    “求诸于野”。

    陈忠实在《白鹿原》里所描写的,正是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在现实世界的崩溃。因为,产生它的社会生产关系,已经改变了。

    农业世界的崩溃,是因为工业化浪潮,这是社会的必然,不管你有多少圣贤,总得要面对。田园牧歌虽然美丽,但没有田园社会,牧歌唱给谁听呢?

    而向老师也就是向老先生的儿子,就成了一个典型写字的人了。叫艺术也好,叫技能也罢,只不过有一个长处。与他父亲相比,文化上所凝结的符号,生活方式所标示的人生,已经不存在了。

    但,人们总对有技艺的人,保持着某种尊敬,毕竟父亲留给自己的儒雅,以及上辈人积累的功德,在他身上,还是有体现的。

    有孩子学写大字,要到他家买字帖。有条件的家庭,送孩子到他那里,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写毛笔字,也是向老师的收入。

    向老师除了卖对联以外,还兼顾,给别人写碑文,写宗谱,给新开的商店题写店名,甚至,有县城的店子,也挂上了他写的作品。

    他最为骄傲的业绩,是我们镇上一坐新修的石拱桥,桥名的大字虽然是上面领导写的,但桥头石碑上的建桥记,却是他亲手书写的,镌刻在石碑上的字,被烫成了金字,一个个在太阳下,闪光。

    家里的小店和润笔的收入,已经足够支撑一人小康之家了。在我们镇上,他虽然不是最富裕的家庭,但是,是最体面最有书卷气的家庭了。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就是向老先生最为宠爱的孙子,小向,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走向。

    他爱上了川剧,川剧小生的唱腔吸引了他。他文化不高,据说高中未毕业,就回家了。父亲赶他回学校,他都不想去。反正,按他当时的成绩,考大学也没什么希望。

    向老先生倒是疼爱这个孙子,总是说,只要不唱戏,哪怕在任何单位,谋个差事,倒没什么问题。老先生一生好善,德高望重,他只要亲口求人,别人会答应的。

    向老先生在世时,他到了一个农机厂上班,体力活干不来,技术活不想学,好歹在办公室,给人打杂。向老先生的面子下,别人也不说什么。

    谁知道,向老先生去世了。而这个所谓农机厂也濒临倒闭,减员增效,裁员时厂里面领导也不好意思赶小向,但小向自己辞职了。

    他是兴奋地辞职的,因为,在厂里唱戏,肯定是不行的。再加上,他爷爷在世时,也不允许他随便唱。

    现在,辞职后,毫无牵挂。他先到过县、市川剧团,想考进去当演员。谁知道,县市川剧团,早已不收人了。有几个老演员,守着编制拿财政的基本工资,没有演出收入,只好临时扯几个人,应和别人的红白喜事。

    最盛大的,是偶尔过年过节,政府搞所谓的送戏下乡,好歹给剧团几个钱,让他们在乡镇搭抬唱几天戏,算是最正规的演出了。其实,县川剧团的情况,大家都清楚,连老式的音箱都坏了,每次演出,还要找广播局借设备。

    小向不顾这些,天天如跟屁虫一样,在那几个老演员中混。偶尔,老演员中,有人生病的,他也就客串一下,效果不怎么样,但他自己很兴奋,好象自己的是专业似的。

    其实,传统戏剧好多专业演员都靠在街上卖服装为生,业余的爱好者,喜欢装一下,专业的,才有点气质。如果没有业余爱好者的捧场,所谓专业演员,舞台都没有。

    他所面对的,是乡村大妈老农民,所以,他唱得怎么样,大家也不计较。人家来看戏,有几个原因。最首要的原因,是不要钱。第二个原因,是凑个热闹。第三个原因,是小时候听过,现在只不过找找少年时期的感觉。凡是过去的,都是美妙的。

    人们假装摇头晃脑,只不过是因为,你是过去的声音。

    他却当真了,开口闭口以专业演员自居,以县级川剧团的名义,老给我们镇上搞红白喜事的川剧演员指导,搞得别人很烦。只不过因为他是向家的人,人家没跟他动粗。

    好不容易接个红白喜事的活,你当众给人挑毛病,这不是砸饭碗嘛。

    向老师,他父亲没有他爷爷脾气好,当然少不了捶打,但本性难移,小向被发配到守家里店子的程度,也少不了拿腔拿调,在大街边吚吚呀呀。

    看热闹的人多,买东西的人,反而少了。索性,守店子也无法让他参与了,他爱干什么干什么,下了滩的船,牛都拉不回来。

    向老师一直把这个儿子,当成人生最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达不到向老先生的高度,除了文学水平和个人修养不够外,这样的儿子丢人现眼,被认为是主要原因。

    他家殷实,也该说对象了。本来,家门倒是不错,奈何,没一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