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传统医学最为发达,取类比象的方式用得最多。难不成,皇帝最好的食品,是山药或者牛鞭?或者还有其它的药物?但历史证明,皇帝因贪恋女色而短命的,人数众多。

    但如果有一部分人,吃了猪血,真的对贫血症状有帮助呢?这就比较迷惑人了。难道就证明了,吃啥补啥是正确的?其实,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清楚地证明了。猪血含铁量高,对部分缺铁性贫血的人来说,是有一定效果的。对非缺铁性贫血的人来说,并不起作用。

    当然,要回答小苟这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必须得有几句大话开头。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般来说,在思想流派上,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国人深远的,大概有儒、释、道三家。我分别讲一下,这三家对尊崇古人古风的习惯,是如何根深蒂固。”

    一听我要讲大道理,小苟的眼光亮了起来,估计他上大学时,听老师讲的大多是建筑结构、力学之类的东西,很少听到这些,缺啥补啥吧。

    “从山东人,或者说李老师最熟悉的儒家讲起。孔子讲克已复礼,是复什么礼?周礼。孔子崇拜的对象是谁?周公。这已经是孔子以前几百年的事了。孔子在理论上,把神仙崇拜改变造为祖先崇拜,这也是尊崇古人的意思。恢复古代的社会秩序,恢复古人的做人方式,这就是复古的倾向。”

    小苟说到:“这我也注意过,因为比较熟悉嘛。读了孔子的书,总觉得有种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觉。难道,其它两家也有这种倾向吗?”

    “倾向有,但不是很明显。比如说道家,人称黄老之说。黄是黄帝老是老子。黄帝究竟怎么样,没经典详细记载,但《皇帝内经》足以反映其思想倾向了。比如里面提到,上古真人,如神一般的存在,就是其尊古思想的反映。”

    小苟笑到:“我也听过一个讲座,在大学里,内经说上古真人如何厉害,还有中古、近古的人,总感觉,一代不如一代。”

    “是的。这是道家。在佛家,也有佛法时代,也就是佛祖信世的时代。后来五百年属于像法时代,有佛像少佛法了。五百年后,进入末法时代了,圣法难闻。这也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

    小苟问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倾向呢?我是学术上有什么必然的要求吗?”

    “问得好!”我首先肯定他的提问,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我以前忽略了的问题。我以前总以人心需求为出发点来思考,没从学术本身的逻辑来思考过。

    “我没深入想过,但大致上可以探究出一点原因。任何学术,都希望建立后,管得更长的时间,也希望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学术的生命长短,标志着价值。来源长,给人以时间证明的可靠感。延续长,证明指导现实的价值性。但是,现实是不断变化的,未来是不断演变的。当现实和未来脱离了这种学术预测的范围,学术本身要么承认自己学术逻辑不对,要么承认现实不对。当学术家遇到这种情况,是承认自己不对,还是找客观原因?你先哪一个?”

    这个问题如同传说中西方选举出来的总统。当施政遇到现实困难时,有三个法宝:怪前任、怪反对党、怪外国,就是不怪自身。

    “从感情上讲,当然怪外部原因,舒服些。”小苟承认了这种趋势。但他反问到:“这是取类比象造成的吗?”

    “不,两个不同概念。取类比象是认识方法,而尊古是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最擅长取类比象的思维,有一本巨著《周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阴阳爻来表达万物运行机理,这是典型的取类比象方法。但这种取类比象是建立在数字推理基础上的,有一定的模式遵循,也可以用事实来证伪,比通常人的听见风就是雨的胡乱联系好得多。要以我对易经的学习来看,至少,预测正确的概率比随机概率高得多。这就说明其中的道理是有的,可经得起反复验证。但价值观不同,它更多与心理需求有关。”

    但小苟并不立即随我转移到价值观的议题上来,他还要追问取类比象。“都是取类比象,你为什么肯定周易,反对吃啥补啥呢?”

    我知道,我也无法从逻辑上来说清楚这个问题,但有一个前提,有一个事实,可以区分。

    “周易取类比象的前提是,从抽象到具象,至少符合哲学的基本规律。而吃啥补啥至少是从具象到抽象,随便就把特殊性扩展为普遍性,这在逻辑上就不对了。事实上,证明一个判断是否有道理,主要看事实发生的必然性是否远远超过随机性,概率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这才让小苟点了头,看样子,说服他并不容易。

    “道德上给人一种世风日下的感觉,不是今天才有的,自古以来,许多人都这样认为,主要是老年人。他们的价值观守旧,是因为他们对过去存有美好的想象,因为不美好的过去,他们喜欢选择性遗忘。”

    “对啊,庄哥,当同学会时,大家见面关系很融洽,愉快地回忆起当年交往的友谊和深情,我有时觉得那是个假象,因为我还记得,那两个现在称兄道弟的家伙,过去可曾经打过架,好长时间记仇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忘掉不愉快的过去,是心理健康机制的一部分,是本能。过去就真有那么美好吗?未必。”

    情感与理智,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情感从何而来,从本能而来?从进化而来?美好,愉快等判断,不都与情感有关吗?

    一想到这,话题如此之大,我都没有勇气讲下去了。但小苟那探究的眼光依然闪烁,我不得不迎着自己想象力的障碍出发,用语言来攀登这个古老的思维高山。

    “我们说合理不合理,更多的是理智方面的范畴。判断的标准,是它是否符合事实。我们说愉快不愉快,更多的是感情方面的范畴,判断的标准,是它是否舒适愉快。”

    我先给这两个定义,来设定边界,免得话题过大,变成胡言乱语。

    “当思维越来越发达,就会从感受中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的体系。这里,我个人估计,它至少经过了两次飞跃。第一,语言文字的渐次产生,就产生了第一次飞跃。可表达可记录可回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