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法身生”。如果念头死了,是不是人也死了?比如在医学上,判断一个人死亡的最终标准,是脑电波的消失。一个没有念头的人,是不是脑电波消失了呢?如此,那不就是死人吗?

    是不是学佛得道,以死人为前提?如果这样,就有一句话值得玩味了。“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个人”。那么,自杀是不是成佛的捷近呢?肯定不是,因为佛教经典早已驳斥了自杀的概念,说那是巨大的罪恶,不可能得到超升。

    原来看过虚老和尚年谱,他曾经有过两次濒死经历。一次是在南京附近的江上,失足坠江,最后几乎淹死在江里,几天后,大水把他的身体冲到江边,当有人给寺庙报信,寺庙和尚把他抬到寺庙时,他七窍出血。

    这种情况,在我小时候也碰到过。我小时候,有一个初中同学,私自下河洗澡,被淹死了。当人们把他打捞起来的时候,他身体僵硬,全身冰冷,已经早就没了呼吸,全身还保持着在水中挣扎的扭曲状态。

    当时我就在打捞出水的现场。人们判断,这个人从下河被淹到打捞出水,已经大半天了,确定已经完全死亡。

    当有人通知他乡下的妈,他亲妈赶来进,远远看到孩子的遗体,只大声呼唤到“儿啊!”,此时,人们突然看到,这位已经死亡几个小时的同学,突然七窍流血,现场惨不忍睹。

    要知道,一个死亡数小时的人,身体已经僵硬,没有体温和呼吸,他为什么能够流血呢?为什么是在听到他母亲的呼唤的瞬间发生?这是一个巨大的迷团,至今还不能解释。

    也许,他当时只是假死或者濒死状态,还保留着最后的神识,只等待他最爱的母亲。

    当年看到虚云老和尚年谱的时候,也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抬到寺庙时,估计面对佛祖,面对着他的同道面对着他的信仰,最后的神识促使他,七窍流血。

    但此时,大和尚通过神秘的功法或者预测术,或者是所谓的天眼或者是所谓的神通判断,这个将死僧人之所以有此劫难,是因为他犯了慢众的过失。

    这个僵硬的流血的人,在佛像面前,被一群僧人用板子打了一顿,这是多么不通情理多么残忍的事啊。但是奇迹发生了,虚老和尚被打活了。

    他居然活过来了。这说明什么呢?是真说明有这种因果的存在?还是他根本就没死,有救活的可能?

    按理说,人死不可复生,尤其是死亡特征明显,时间很长的人。如果说他当时没死,有救活的希望。那么,当年,我那苦命的同学,是不是也有救活的可能?

    所谓“慢众”的因果,就是因为他过去太骄傲,太瞧不起人,这样一个比较小的道德瑕疵,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吗?如果真是这样,按我的所作所为,不知道该死多少次,该有好几辈子来还宿债了。

    我对不起妍子的地方多了,犯的错误也多了去了,尤其是在婚后我犯的错误,妍子今天对我这么客气,我还有什么资格抱怨呢?

    虚老和尚还有一次濒临死亡的经历。他在终南山静坐,不知不觉入定,完全没有意识了。二十多天后,山下的和尚才发现他,用敲罄的方式把他唤醒。那么,这二十多天没有身体和心理活动的经历,算不算一种死亡状态呢?

    庄子对死亡有另外的定义,他认为“方死方生”,生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与佛教的一些原理是相同的。

    当然这种死亡,大概可以分两个维度来理解。第一,身体的每一刻,都有旧细胞的死亡和新胞的诞生,每一部分都在发生着改变,与以前有所不同,这就是生死的交替。第二,世界每时都在发生变化,你所处的环境也在生死交替之中,所以,每一刻你都在死亡和新生,你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新的,如果你诞生于一个新世界。

    古代谚语: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每时每刻的流水在变化,你也在变化之中。

    佛教中还有一个比喻,就是睡觉等于死亡,醒来等于新生。这在庄子梦蝶的故事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梦中的蝴蝶与醒来的庄周,完全不同的身体、完全不同的环境、完全不同的感觉,这都是生死。

    当然,这些哲学的概念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对现实帮助不大。但有一个体验,却是真实的。头天的心情,无论多么强烈,只是睡一觉,情绪就会大为改变。至少,对心理和思想来说,这种生死的比喻,是恰当的。

    人的身体既然随时在改变,那么心理的改变更快。如何确定这个就是我?

    大概是意识流的连续性。我们总认为,意识因记忆,造成了某种连续性。比如小时的小庄与今天的小庄,虽然身体和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与某些人的亲属关系没变。我原来的记忆没变。

    如果记忆、习惯和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改变,我有可能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比如老年痴呆患者,他忘记了自己是谁,那在意识上,他等于已经死过一遍。

    但是,他的社会关系没有变化,他的社会环境没有大的改变。从旁人看来,他还是他,还是那个社会中的人。他还是某人的丈夫、某人的儿子、某人的父亲。

    从第三者视角来看一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这个定义真是天才的。但是从他自己来看,他根本无法定义自身。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所谓“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个人”不仅仅是指身体的我。身体的我随时都在改变,可以认为它经常在死在生。而更重要的是,自己意识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巨大的改变后,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状态?

    排除社会关系,改变社会关系,就改变了第三视角的人。这点很简单,就修苦行。比如佛祖离家来到雪山,那他就不再是那个王子了。行者苦行,头陀不三宿空桑,改变自己的环境,就不再是以前那个定位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改变,也就死亡了过去社会定义上的人。这是可以做到的,做个行者、隐士或者出家人,都可以大致上完成这个转变。

    排除自我意识,不是死亡,也不是成为植物人,那就得排除记忆对思维的干扰,打断意识流动的连续性,就会出现一个完全不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