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他也经历过中国最悲惨的时刻,安史之乱。投宿孤老家庭,流离逃难人群。家人因饥饿而死,茅庐因破而寒。曾寄人篱下有乞讨之辱,曾困守茅屋有童子之欺。后来当官也算厅级干部,得罪皇帝又流落江湖。庙堂之高与底层之苦皆有尝试,肥马轻裘与衣不蔽体皆有经历。这种丰富的人生体验,只有在他那个时代才会拥有,这就是他作为天才诗人的幸运。”

    “从杜甫的诗来看,他主要成就几乎涵盖了所有题材。从生活到感情,从国家到民众,无所不包。可以这样说,凡是你认为值得咏叹的东西,总有一首杜甫的诗,摆在你前面。所有在文学上有一技之长的人,在情感上有独特体验的人,都可以在某一首杜甫的诗中,找到学习的榜样。诗歌的百科全书,那是一个诗人的轴心时代,杜甫是轴心中的元点。”

    “等等,庄哥,你好像说了一个数学名词。”李茅是理工男,当然不会漏掉他专业发挥的机会。“你刚才说元点,是指坐标系的元点吗?”

    我点点头:“所有诗人,写任何题材,只要拿杜甫相同题材的诗一比,就知道自己的位置了。”

    “妙啊,庄哥”小苏赞叹到:“你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你这个比喻,怎么那么恰当呢?元点,我记得你是学文科的,怎么还擅长数学名词呢?”

    李茅故作严肃地教训到:“小苏,在高手眼里,所有学问都是相通的。”

    喝酒算是暂时休息,不久又继续下面的内容了,因为他们俩不说话,盯着我看,就是等待我把话题继续下去。

    “高适呢,目标就更小了,也许他有建功立业的打算,但起码得先当官才行。所以,他的方法就很直接。”

    “对,谈恋爱,得先有个女朋友。”小苏今天的插话,这一句算是精当的。

    “当官是个技术活,好在高适出生官宦之家,这属于童子功,政治敏锐性就强多了。这事还得插入一个人,就是李林甫。这个人名字上虽然与杜甫有一个字完全相同,但他就是上天派下来专门整杜甫的。”

    李茅说到:“这个人名字好熟,我记不太清了。”

    “口蜜腹剑这个成语听说过吗?就是说的他。”

    “对了对了”小苏也喊到:“怪不得那么熟悉,大奸臣啊。”

    “他当宰相的时候,为了防止科举中产生新的政治对手,就给皇帝说,天下的人才都被皇帝您选拔完了,科举可以停一停了。皇帝一听,这是好话啊,就信了。这一年,恰好是杜甫准备科举最充分的一年,书也读好了,门路也找好了,刷题量到应试技巧也琢磨得差不多了,结果,朝廷却宣布取消高考了,你说,这是不是命?”

    “高适就不同,他一看这形势,考试不行,就走后门呗。托关系,找门路,写诗吹捧李林甫,得到赏识,居然靠推荐,也当上官了。”

    李茅说到:“我原以为高适是个英雄,原来也是个小人。”

    小苏反驳到:“要当英雄,起码先当个官才行。英雄不问出处,能达目的,有时只能不择手段了。”

    这符合小苏的性格,底层人士要冒头,就顾不得名声和规矩了。

    “但是,这只是高适进入官场的第一步,后来的事证明,他的政治素质是最高的。当他看到李宰相不行了,马上转投潼关武将哥舒瀚,最后安史之乱暴发,武将吃香,他又升职了。安史之乱后期,皇帝逃难到四川,他又积极投靠新立的皇帝肃宗,官就当得更大了。你们想想,三番五次换老板,次次跳槽都成功,这是什么素质?”

    他们两人在赞叹时,也说不出来什么,因为他们也没在官场混过。

    “据我粗浅的理解,高适的经历,鲜活地证明了官场的定律:不怕你不会,只怕跟错队。跟错了老板,就永不翻身了。李白就是一个反例。”

    小苏问到:“高适发达了,后来怎么不拯救李白呢?毕竟他们是哥们。”

    “错,如果他拯救李白,在政治上就站错队了,下场比杜甫好不到哪里去。必须在政治上坚决与皇帝不喜欢的人,划清界限,才是保全性命的关键啊。”

    “这就有点不够意思了,高适这人,没什么人情味,这种人,不交往也罢。”小苏还在耿耿于怀。

    “人性是复杂的,高适仍然是个可交之人。”我停顿了一下,夹了口菜,吃完后继续说到:“虽然他不如他诗歌中所描写的那样英武,但人情味却是不缺的。”

    “当年,杜甫在成都落难,有段时间,高适在成都做刺史,要不是他多次慷慨资助杜甫,杜甫恐怕是要饿死了。有杜甫的诗歌为证,也有高适的诗歌为证。当年,高适在杜甫面前并没有居高临下,杜甫也没有卑躬屈膝,他们仍然如朋友如兄弟如知音,二者互有唱和,还是很讲感情的。”

    小苏端起一杯酒:“看样子,我对友情还不至于太灰心。来来来,我们三个为这友情,干一杯。”

    李茅喝完酒,很诡异地说到:“有一天,我是说假如,我们三人如他们三人一样,那么,谁是那个倒霉的李白呢?”

    小苏看了看我们两个,突然用手指着我,说到:“当然是才气最高的庄哥了。”

    李茅说到:“如果按科举成绩,我最好,按才气来说,当然是庄哥最高,庄哥,你不要有意见啊。”

    “你们真敢往上捅词,兄弟们,我们三个比作那三个,也真大胆,人家即使不叫天才,至少也叫人才,我们三个,只能算人口!”

    这话估计让小苏产生了联想,他随即问了个新问题:“要说聪明人,我以前就觉得读书人中,苏东坡是最聪明的。那么问题来了,像苏东坡这样的全能天才,他与李白比,究竟谁更聪明呢?”

    这可是个大问题啊,我还真没想过。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说到:“小苏,你这个问题没答案,因为你问题错了。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当然也有不同的特点。虽然王安石说过,苏东坡这样的人物,五百年才会出现一个。但是,不能因他一家之言,就断定他比李白聪明。如果要准确地说,他们在写诗这个问题上,都是当时最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