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广大的,而产品故意搞稀缺,这是饥饿营销,卖的就是你的。

    上一次,在张思远的婚礼上,听到一个词叫“轻奢”,被小池当场驳斥:其实就是没钱。小池这个人说话不给人留面子,太有攻击性。

    在读《史记》的时候,我对张良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一个机缘,或者说就是因为他的善良和修养,就得到了一部秘笈《太公兵法》,或者有人说那其实是《太公阴符经》,从此就成名天下,成为所有读书人向往的奇迹。

    在《史记》里,张良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我在读书的时候,深刻地感受到司马迁对他的偏爱。《留侯列传》写得极为精彩极有感情,在那个泥沙俱下的动荡的大时代里,张良绝对是一股清流。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话虽然是从刘邦口中出来,但这句话所隐含的意义,确实给秘笈蒙上了神奇的色彩。

    在整篇文章中,司马迁描写了一个韩国贵族后代的传奇一生,如果按太史公的笔法,这是一个改变了历史的人物。比如大铁椎刺杀秦始皇的事情,那一击,虽然没有击中秦始皇本人,但却把他吓死了,这算不算改变历史?帮助刘邦建立汉朝,这算不算改变历史?后来又为推翻吕氏恢复刘家天下出谋划策,这算不算改变历史?

    这个人的成就,就代表了这个秘笈的伟大。看到这里,我们都想有张良的奇遇,都对秘笈产生了巨大的期待。这也许就是秘笈对我们吸引力巨大的开始吧。

    但是,当我看过《太公兵法》,甚至也认真看过《太公阴符经》这些书后,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秘密,根本算不上改天换地、一招致敌的法宝。这是为什么呢?是我没读懂?

    不对吧,这本书面世不说多久,不说三四千年姜太公的时代,就是从西汉张良得到之时起,也有二千年了。历史上这么多聪明伟大的人,读过这本书,也没见有什么巨大的发现和心得。这只能说明,这个所谓的秘笈,不过是一本普通的书。

    但为什么司马迁要渲染它呢?估计与他自身的爱好有关。司马迁喜欢道家,张良是道家人物。

    当然,姜太公也被认为是道家人物,那本兵书也是道家经典。而张良,后来的功成身退的做法,也符合道家的标准。与其说司马迁在喜欢张良,不如说他在鼓吹自己的信仰。

    太史公,这个职务,既要管历史,也要看星相,管占卜,这是司马迁的专业。看星相、管占卜,这正是道家的强项,所以,有人说司马迁的道家倾向明显,这是职业特点决定的。

    自从汉武帝有儒家倾向以来,司马迁为了自己的信仰,也作了最大的努力。在政府指导思想的转变中,司马迁代表即将失势的道家,在朝廷斗争失败后,转向著书立说,为道家的传承作最后的努力。

    但是,历史终归发展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了。

    此时,司马迁是多么怀念张良的出现啊,汉代开国功臣的事迹,是不是还能唤起汉武帝对道家的尊重呢?此时,司马迁是多么希望有一本秘笈出现啊,一本立马可以改变历史,震惊天下的道家秘笈。

    等来的失望,抗争的失败。让他情绪很不稳定,为了儿时的朋友李陵,与皇帝情绪化的抗争,终于触怒了一代圣主,司马迁受到了残酷和屈辱的宫刑。秘笈没有来,张良没有来,司马迁怎么办呢?

    张良的晚年,是在关中的山上度过的,五百童男童女,他在炼丹,他如果长生不老,此时应该出来啊。但如果他没有长生不老,道家还有超脱的人物吗?太史公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怀疑之中。

    在一封写给同乡读书人的信中,他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如果没有秘笈,我就创造一个秘笈。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如同《太公兵法》一样,期望后世能够出现一个张良。

    此时,太史公的心情,与其说是相信张良是因为秘笈起了作用,倒不如说,他愿意相信秘笈的存在。即使不存在,他要创造一个。这有点像自我安慰,也有点像自欺欺人。

    但以他深厚的学术底蕴,以他饱满的使命感情,他没有写出秘笈,却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历史教科书、伟大的文学经典。这本不是秘笈的经典,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历史上许多经典,产生的影响经常与作者开始的初衷不同,但这些经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高手写的。

    比如《金瓶梅》,作者定作的初衷,不过是劝人不要贪恋淫欲。结果,在我们今天,它的最大价值,是让我们了解了明清市井生活的细节,甚至很多细节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由于描写生活细腻生动,我们今天看到的,明清时期,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米卖多少价钱、田有多大产量等。

    比如《资治通鉴》,本意是要为帝王治国理政和家族传承提供资料的,结果成了大家通读的历史教材。

    最有趣的是晋代葛洪写的《抱朴子》,本来是要修道成仙的,长生不老的,具备所有秘笈的特征。但他要达到的目的,没几个人达到过。也没听说有谁因为看了《抱朴子》飞升成仙的,但今天,这本书,成了中医药著作,专家根据它的描述,找到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

    许多人说《周易》是本秘笈,但我认为,这本秘笈有几个问题:第一,读不太懂。这本书过于宏大,一般人没有能力全面把握。比如算命,只是它的功能之一。但孔子又说善易者不卜,因为只要掌握了自然法则,你照着顺应就行了。第二,难以和现实对应。这本书从卦像来分析,如同一部哲学,还有数理。但从系辞来说,就像是拉家常,打比喻。两者之间,缺乏一个解释的可供理解的操作通道,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歧义。与这相对应的,还有一本书《黄帝内经》,这也不像是本秘籍,虽然它是伟大的经典,但有几个人能够全面读懂它,有几个人能够全面应用它?只掌握其中几项功能,就了不得了。

    在我们心目中,秘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好学,一看即会;管用,一招致敌。

    我想起了董先生给我的《推背图》,这仿佛具备了秘笈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