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态,那就是达到了息的状态。”

    应该是先用腹式呼吸法吧,我就是这样入手的。

    “这里所谓的守一不移,就是要守息。守住息的相状、守住息的状态。守息则定,守息才能真正进入到一念不生的状态。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四句话的中心点,是要放在守一不移这个具体的方法上。而这个具体的方法,又要求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调呼吸上。呼吸调好了,自然身心安定,身体健康,工作会提高效率,学习会提高记忆力,我们做一切事情,会更加专心致志地去做,最后真正达到智慧开朗、身心解脱这个最终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信心,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当作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他提到专注度,制心于一,就是绝对的专注。如果不排除呼吸的干扰,肯定专注不起。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就问吧,关于这个法门的事。”法师看了看大家,喝了一口水。

    此时有一个站起合什作礼,然后问到:“如何在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中观呼吸?”

    法师说:“行住坐卧都可以观呼吸。因为呼吸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过我们。我们之所以还有生命,是因为有呼吸。没有呼吸了就没有生命了。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当然也是最难把握的。你坐在这里怎么调呼吸,走路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调,睡觉也可以调,工作的时候还是可以调。所谓安住当下,总的要求主就是身在何处,心就在何处,所以呼吸也就在何处。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就只是这口气!这口气没了,生命也就没了。”

    这个回答很巧妙,但法师好像是不加思索地说了出。估计只有过者,才如此自然吧。

    又有人问:“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中的观和观自在菩萨的的观是一样的吗?或者一个是方法,一个是所要达到的目的?”

    老法师答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般若,是照见五蕴皆空所显示的大智慧,和六妙门的观,有很大的区别。数、随、止、观、还、净是一个过程,净以后才是观自在,还不是一个结果。结果应该是度一切苦厄”。

    这一段,可以用作理解《心经》的注解了。《心经》是最短的经典,但也最难以理解。

    有人问:“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即于一切,不落三界?”

    法师只回答了一句话:“不离有漏修无漏。”

    这个问答,我都无法理解,不知道,问话的这个人,功夫高到什么程度了呢?还是故作高深呢?法师为什么如此简洁,不加解释呢?

    “好了,大家对这个问题,可能已经了解了,关于数息,方法就那四句话,如果还有问题,可以问刚才最后一个提问者,他本人这方面已经修得很熟练了。”

    大家纷纷回头,再次看向那最后一个提问者。原怀疑是个青铜,结果是个王者!他穿着绛红色的袍子,但还镇定,在众人目光下保持镇定,倒也了不起。

    “关于第一阶段的目标,开悟,大家就没话要问吗?什么是真消息?了怎么办?这恐怕才是将打七要追求的吧。”

    对啊,差点把大题目忘了。于是又有人站起请法。他问到:“真心显露的时候有没有伴随现象?”

    相当专业了,这个问题我想都想不出。也不敢问这种深度问题。看样子,我们这人群中,确实还是有高手的。

    “怎么说呢,真心本是没有什么形象的,说他没有形象在《心经》里说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他是一气无到底,把这一切你能够感觉到的,有相的,有显的,都把它否定掉!这就是真心!那么这个真心的境界本身呢,如果我们现在说按佛经里的比喻,真心有没有什么境界呢、真心对我门说是一个开悟的境界,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有一种现象。”

    他停顿了一下,我们保持安静,知道最好的两面,即将从他口里出。

    “我本人的事我不说,我也没本事。但过人跟我讲过,真看到真心的人可能有两种境界:一种人非常高兴。无始劫的妄想颠倒,从此不再忧患了,这个贼王全部赶掉了,家里可以安稳的睡觉,觉得很踏实。找到了自己的主人。他有这种心态出现。”

    这是不是书上说的那种,如十字路口,找到亲娘?

    “另一种人呢,他正好相反,无始劫一直执着有个我,现在这个我没有掉了,他很恐惧,心里升起一种悲哀的感觉。你看一生想要名呀利呀的,结果发现这个名利不是你想要的,根本要也要不到,它根本就没有!不是那么回事,就像梦里想要的一餐美食,你在梦里想要一件美丽的衣服,结果在你醒过后觉得这好的衣服怎么就没有了呢!它就有一种失落感。但是呢它心里很安,这是他们的共同点。没有我他会觉得很安,这是一个基本伴随现象。”

    为什么要说伴随现象,因为真相无法说出。所以,用伴随现象的出现,确定真相的性质,在学术上,最有用最常见。

    “对于其他的现象还是很多的呦。比如说你有禅定的境界,去了我执后他会觉得心更空,对于禅定的觉受就更加明显更加容易,这是其他的一些附带现象。但从根本上说,不能用那些附带的伴随现象衡量你是否明心见性。真心显露的时候用它本身的境界说是没有任何现象的。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点。”

    这就是说,有了并不一定可以确定真相,没有,就可能是假像了。不是等式,是交集的关系。

    又有人在问:“在一念未生时和之后怎样用功?”

    这个更有价值,没念头生起时,是不是什么都没有?此时,该怎么办呢?就像在太空漂浮,你站不稳,怎么办?

    法师是以反问的形式,开始回答的。“在什么之后呢,是在一念未生之后?!如果说在一念未生的时候”就这样“,三个字,就这样!”

    “你现在一个念头都没有了,是找住了这个一念未生的感觉,并不是让我们的念头从此再不起。用一个简短的比如就像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