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转变的”,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修心养性的人气质就会随着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都跟着我们的心念在变,所以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烦恼转成菩提,随时清明,生理也就完全转了。

    南先生讲,纵使没有行善,但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气脉也会转一分。行为如果转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可能的。

    吴信如大德也说:“真心发愿,脉就张开了。发心发得越大,脉就越容易张开。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见很重,越是‘我的、我的’,脉就越坚而不松,松不开。”又讲“戒守得好,脉就畅通柔软”、“通过脉可以修智慧,通过智慧可以调整脉”。

    要行善利益众生便是发愿,止于至善便是持戒,把善事做好便是修慧。

    明代儒家史桂芳说:“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忘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劳动更知柴米贵,思之不免善心生。南先生讲,体力劳动者或是爱运动的人,在累到极点时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喘口气,当下马上清净。所以,中国古人说:“劳者善心生。”善心生起,就容易得到清净心。

    终上所述,所谓行善养生,实际上也就是“以虚养心,以德养身”。《遵生八笺》中说:“盖心如水也,久而不挠,则澄澈见底,是谓灵明。故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若一念挠浑,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荣卫昏乱,而病相攻,寿元自损。”那么行善不讲养气,而养气自在其中。

    “以上,就是我所能够回忆得起的南先生,关于善行的功用说法。当然,或许其中掺杂了许多我个人的引用与发挥,但可以保证,言不害意。”

    其实我也只是听个大意,毕竟,这种讲述方式,对于我们这种喜欢学术的人说,好理解。

    “你开头不是说,有两个旁证呢?这好像才只一个吧?”

    “另一个是关于密教的,有一位法师,他也曾从禅定的方面讲过,善行与入初禅的关系。你知道,初禅已经是很不得了的成就了,我们这一生,如果能够到这个层次,也不算冤枉了,对不对?”

    当然,不要说成就,就是一点消息,都可以极大的鼓舞我们。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一点消息也没有。小胡学佛,没得到消息,所以爱情信号一,他就回家了。

    “这位法师,是修习密教的,他也谈过善行慈悲与初禅的关系。大体上的意思,与今天我们所听老法师差不多。这算不算旁证呢?”

    “你得先说,看我听不听得懂。”

    “我觉得,他当时说法时,我是大致听懂了的。他有一个大致的思路,从善行到善心,再到慈悲,这个扩充的过程,贯穿整个修行的过程,最后才有可能达到初禅的果。”

    我就是要这种听得懂的有思路的讲法,可惜我没听过,所以,尽可能地,让万师兄复述出。

    他在复述之前,谦虚了一下:“我可不能保证是原意,原话就更谈不上了,估计加了许多的个人理解与说法,而且,我在讲时,你莫插嘴,要不然,我思路断了,就回忆不起了。”

    我要他少废话,直接说就行了。下面是他大致的意思,我也是根据回忆整理的。

    要入到初禅以上境界的人,都要修四无量心。善心一定要超越欲界天的善心,不起烦恼,才有可能入到初禅以上的禅定。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了烦恼,什么事情都会动你的念,怎么可能入得了初禅呢?你怎么练也达不到那个境界。

    即使你心住在一个境界上不动,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的稳定深入,偶而入一下,遇到一点事情,嗔心一动,你多久都入不了定,没忏干净之前入不进去。你要忏很久很久,才能慢慢恢复,又开始入一点定。

    也许你勇猛精进,在一个不见人烟的地方可能会入一点定,那个定都入不了初禅,为什么啊?因为你的善心不够。过去的业障翻出,心里面起贪、嗔、痴,只要这些烦恼现行,你就入不了定,最多就入个欲界定。入不了初禅就是因为我们烦恼重,慈悲心不够。

    有些人说入定就是把心住在一个境界上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我们在书上都看到过,修四禅八定的人都得修四无量心,有很好的善念、心很宽容、善良的人,才有可能入得了这样的初禅。

    现在世界上入初禅的人很少,有些天性很好的小孩子还有点天人的境界,有时候睡觉时还会入到初禅天众生的定中去。现在的成年人烦恼太重,所以你们不要奢谈什么菩提心,菩提心没有那么简单,平等心不修,你分别念很重,你看不同的人马上起不同的念,这样的人根本入不了定。

    我们凡夫对所有人心态是不一样的,对父母、对朋友、对普通朋友、对怨敌,你心态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凡夫。对你好的,你对他起执著心,对他好一点。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没开始修行的一种表现,分别念特别重——这是我的父母,那是他的父母;这是我的孩子,那是他的孩子;这是我的朋友,那是他的朋友;这是我的师父,那是他的师父……“我”和“他”分得特别清楚,说明你平等心都没开始修,没有平等心,分别念极重。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入得了定?一出定全是分别念,谈菩提心太早了。连基本的慈悲心都没有,你说能修出什么呢?念什么咒也没有用,还修空性智慧啊,空性智慧可以降伏一点自己的烦恼,至少可以息灭一点自己的贪、嗔、痴,但慈悲心还是不够。

    你们好好想想自己是什么根基,要想去极乐世界,还是要先好好地培养慈悲心。为什么念佛的人千千万,往生的人那么少?就是因为没有慈悲心。

    我们天天在讲学发菩提心,其实我们的慈悲心还没生起,面对一点对境,慈悲心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谈什么菩提心、往生净土?不可能的事情。

    念佛的人千千万,为什么往生的人极少呢?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菩提心。有些人看到某某往生了,可能看到的是幻觉,或者是升到天界去了。升天很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真的发了菩提心才行。发了菩提心才有真正的信愿。信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