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果豆种豆芽同时存在,豆种可以对豆芽产生作用。但是,豆种存在时,豆芽在哪里?哪里也找不到,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它现在还没有产生。

    那么豆种怎样让豆芽产生出来的呢?我们无法回答,即使借助于各种仪器,也找不出答案。所以,我们得好好地观察、思维一下。但是,众所周知,豆种在适当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豆芽确实就产生出来了。

    原先这粒种子的内外都没有这个豆芽的影子,但是因缘和合以后,就是出现了这样一个豆芽。那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无法自圆其说。这就是佛教里讲的因缘和合。

    但在世俗中,的确存在前因和后果之间没法沟通的情况,就如同一对父子,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父亲就已不在人世,他们之间就根本没有办法沟通。一个生,一个死,不是同时存在的,但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承认他们是父子。

    同样,我们肉眼能观察的宏观世界或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都存在相同的情况,虽找不出内在的原因,而结果却这样产生了,这就是因缘和合。因缘和合后就会产生另外的一些物质或现象,从我们人的角度去解释,可以说后面的物质是由前面的物质产生的,但这是根本就没有办法证实的。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科学有办法证明,但科学也没有办法证明,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很有限的。

    众所周知,在微观世界里,物质分得越小,科学就越模棱两可。现在的量子力学已经被认为是目前物理学研究成果的顶峰了,可是在关键问题上还是很模糊,因此,我们认为这还不是最究竟的。

    虽然牛顿等很多科学家在他们那个时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当时被认为是科学领域的巅峰,但是都被后来的理论推翻了。因此,科学也没有最究竟的办法来证实这种现象。

    只有佛教理论才可以准确无误地解释这一切。龙树菩萨所阐述的缘起性空的理论,就可以涵盖世界的一切现象。唯识宗认为,因果关系是阿赖耶识上的有序的种子成熟的现象,并不是外在的物质。

    我的第三个发现,这不是我的发明,我只说发现,因为,从佛陀悟道的那天起,这些结论都已经存在了,我们原来,只是不相信而已。我的第三个发现是:智慧的根本,也是空性。

    前面说了,万法为空,因果为空,那么我们学佛,是追求智慧的成就,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空的。有人就问了,你这求来求去,追求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那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吗?

    对的,从根本意义上说,是错了。但是错得有道理,我在最后要跟大家解释,如何理解这个错,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个错。下面,我具体论证一下,为什么说智慧的根本也是空性,甚至说,菩提心也是空性。

    方便的根本是发菩提心,智慧的根本是空性,具备这两种修行称顺解脱分,它的结果是达到解脱的境界或得到遍知的境界。顺解脱分是消除烦恼障,得到灭谛的境界;是正在走向空性,得到方便的根本是发菩提心,智慧的根本是空性了类似的状态,因此智慧与空性的结果能达到解脱或遍知的境界。

    为了自己得到解脱的发心也会了悟到人无我,会了悟到无自性的法无我,悟到人无我和法无自性的智慧是得到涅槃,或称孤独断证。由于利他的菩提心了悟人无我的见以及法无我为不二的智慧,使不在轮回与涅槃的边缘是圆满如来涅槃境界,或称断证圆满成就。两种状况共同都称觉悟,但有所不同。

    顺解脱分正走在修行的道路上,而不是完全的觉悟,智慧与方便的道路使我们达到一定的证悟,我们正走向解脱,得到净化的解脱。这两种状态中的修法是资粮道,结果是少许的解脱或完全的遍知。差别来自于一种是发心自我解脱,悟到人无我的见和法无自性的智慧,具备这两种得到孤独断证的涅槃,是稍许的净化。

    另一种是发利他的心,见为人我无二、智慧为法我无二,悟到无二的智慧使行者不住轮回与涅槃的边见,得到圆满如来涅槃,或称终极断证。前者看到人无我,觉得自己一切的行为语言等都是被影响形成的,这一切都是幻象,零散的东西抽象化,抽象化之后去理解,进而变得固有而真切。

    这时我们对它的期待与恐惧也同样被加固,进而对抽象的现象增加执着,增加产生希望与要求。好比我有一幅画认为很值钱,每天看着觉得有价值,进而产生感情,我很穷了也舍不得卖,如果不得不卖时,定的价钱是基于我对画的感情、希望和抽象而自我的认识,因此我对它的希望很大,所以失望也会很大。

    我们的希望是保护它,不能损失它,不能诽谤它,不能有一点贬低,不能评价出缺点,这是我们给予的包装。这样我们给自己极大的空间可以感受失望,很容易受到伤害。不能说“可是”,比如“创意不错可是工艺不好”,“东西不错可是没有市场”……。

    如果没有强大的希望和执着,大家可以一起品评,但有了这些,我们从此把自己训练成很软弱。我们开始认识到人无我,同时也认识到外在现象无自性,无自性是无实有,无独立存在,具备了这样的智慧,这时得到孤独断证涅槃。

    但这还有一个涅槃的观点认识,他觉得:“我涅槃了,我净化了,我悟到了无我”,我们还有更高层次的觉悟,不住轮回与涅槃的边缘。你怎么净化了?你怎么涅槃了?本身一切就不存在,有什么可涅槃的?本身一切就是不存在,有什么可以去净化的?本身就不存在污染,从没有存在过,相对的干净也说不上。

    为利益他人而发起菩提心,为利他而证大菩提,见为人我无二,智慧为了悟法我无二的智慧,不住边缘,觉悟圆满如来涅槃或终极断证。怎么悟到这个?

    前提是利他的菩提心,为利他人而觉悟,为利他人而达大菩提。发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由于这种发心,他的智慧更完美,他的见可以看得更远,他的智慧可以掌握到更有效的方法,有远见和更多的方法。

    因为他有利益他人的发心,他的经验和境界更高一点,他能理解别人,他真正悟到人无我和法无我这一切。不然很难悟到法无我,外在的现象是无自性、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洪山诗人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