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粉玉奴的什么不能说,刘昌郝只简单地答了一句:“一求观赏与经济,次求变种,不同砧木对母本皆有不同影响。”

    “芍药根……”

    “三郎,芍药根作砧木虽有影响,然亦比野牡丹根强也。”

    刘昌郝的说法也粗暴。

    若是碰巧了,碰到好的野牡丹根,加上培育方法得当,便会改良原来的母本。

    这才是宋朝名种牡丹越来越多的原因。

    当然,这种碰运气地育种育苗是要不得的,而且成活率低,成本极高,使得宋朝种牡丹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价格始终居高不下。

    梁三元松了一口气,刘昌郝与朱三他们说的,大多数梁三元听不懂,但看朱三他们的表情,好像刘昌郝比朱三他们还要厉害。朱三他们四人可是专门从事花木行当的牙人唉。

    说明刘昌郝是真的懂,不是胡来种的,梁三元心中也纳闷,刘昌郝从哪里学来的这些学问。

    几个人又商议买多少大株。

    朱三掂了掂一根芍药根:“一根约重几何?”

    “干者一斤(宋斤)约25-35根,然汝往洛阳所取者乃湿根,一斤恐不足20根。”

    芍药根成本也要计算的,宋朝还好一点,大伙未意识到它的价值,仅是当药材卖。到了明朝,发现它能做牡丹嫁接的砧木,价格迅速疯涨,需求决定市场,这才出现了有花农专门培育“粉玉奴”芍药的故事。但究竟要花多少钱,一看朱三到了洛阳能弄到多少接穗,二看洛阳那边的鲜根价

    朱三挠了挠头,虽然他从事花木交易,从未做过药材方面的交易,于是又问:“药店价几何?”

    “药店价何以比之?”

    药店是论两卖的,而且多是切了片,别看这几根芍药根,刘昌郝转了好几家药店才买到手。

    刘昌郝想了想又说:“吾估之,若是鲜根,一斤八九十文即可,然多挑剔之,一斤必超于百文,多者能达百二十文。”

    不要以为是“窍”,数量多,窍户钱,过税钱,砧木钱,需花不少钱,尽管有了鞭炮,几人商议,还是压缩了大株采购数量。

    秦瓦匠在边上说:“花如此之贵?”

    韩道实乐了起来:“路边野花勿要钱,随便采。”

    还要考虑李氏花行的抽解,其抽解比例乃是百分之十,刘昌郝只好将买大株的钱减少到五百缗钱。说是五百缗,实际是五百五十多缗钱,李氏花行拿走了五十五缗钱。

    秦瓦匠又激愤地说:“抽走如此之多?”

    朱三哑然失笑。

    刘昌郝只好解释:“接穗砧木由三郎带归,大株须李家带归,船费、路上场务过税、打点、人力,李家亦得不到几何钱。”

    还有,这是买大株,还是名种的大株,朱三他们仅是小牙人,谁会买他们的账,只能由李家来出面。但这个不好说出来,否则会伤了朱三他们的自尊。

    谈得差不多,刘昌郝三人去邸店。

    因为带着重金,刘昌郝刻意花了一些钱,找了一个独院住下。

    一夜无话,第二天朱三将他们带到便钱务。

    唐朝的是叫飞钱,宋朝的是叫便钱,相当于汇票,比唐朝飞钱应用更广泛。

    行商带着钱来到便钱务,换成等额的钱券,注明地点,如带一万贯钱去太原,先在便钱务换成一万贯的便钱券,然后带着便钱券去太原,再换成钱。并且明律规定:诏商旅自京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简便又安全,连路上盗匪都不敢碰,除非将行商杀害,才能冒领。但在宋朝也没有几个人动不动就敢谋财害命的。

    缺点就是得交给朝廷一些手续费。

    基本上商人都换成了便钱,否则从开封到洛阳好几百里路,有诸多场务,层层盘剥下来,那怕带的是铜钱,也会剥下来一层皮。

    刘昌郝来到便钱务,直接用金子换便钱。

    虽然金银须收进城费,但在京城依然大受欢迎,能做首饰,保值,能用于大宗交易,易收藏,如家有万贯钱,是铜钱得占多大地方,然而换成金银只是一个小坛子,随便在家里挖一个坑,便埋进去。

    可以寄存,各大邸店都办理寄存业务,但各个邸店也要手续费的。

    便钱务也欢迎,几个胥吏用戥子秤称。

    涉及到金银,所用的秤是相当精确与细微的,并且在两之下也有更小的单位,钱、分、厘、毫、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模。丝忽微纤等单位那是扯蛋,但有的戥子秤就能精准到毫。这个刘昌郝也不大相信,然而精准到分(百分之一两),六成戥子秤都能做到,至少在钱上不会产生误差。

    一一称好,核计(戥子秤称重少,六十多两得分好几次),秦瓦匠又叫了起来:“少了五钱多。”

    来的时候,朱三利用他在京城的关系,找了三家金银铺子反复称过。误差一两钱还能说得过去,误差五钱有些多了。

    一个胥吏当场要发作,朱三连忙踮起脚举手捂着秦瓦匠的嘴巴,迎着笑脸说:“哥子,其乃乡下粗汉子,不知天高地厚,见谅则个。”

    走出来,秦瓦匠怒道:“朱三,汝想贪吾东家钱乎?”

    朱三想捂脑袋。

    怎么办呢,刘昌郝只好解释:“秦叔父,纵然吾往金银铺、兑房换钱,每次短少两三分不为多,数次称下来,亦会短少两三钱,吾还要付手续钱,损失不少于五钱。”

    人家是算好的来的,至少你省了一道兑换的手续。

    这才是真正的宋朝,商业空前发达,许多人也钻到钱眼里,连一些高僧都高喊着“钱如蜜”,况且是胥吏。

    重新来到李氏花行,昨天与朱三他们商议好了,谈起来快。谈好后双方立契约,刘昌郝继续寻借口,没有签名,而是按手印。也按不了多久,这几天他每晚都在练字,虽然字还是很丑,毕竟前身还有着底子,进步飞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是大圣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午后方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午后方晴并收藏我是大圣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