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上哪儿换?

    不说李阔海不可能帮助刘昌郝,就是刘昌郝与李家小娘子订了亲,凭借那个知县,刘昌郝也不想打官司。

    刘仲良手举了举,想想还是放下。

    这就是他一家眼下的心态,刘家“活过来”了,刘四根一家皆不开心,但以为刘昌郝与李家小娘子订了亲,李阔海才出面替刘家化解难题的。刘四根有些害怕,于是带着几个儿子与两头耕牛、农具,趁着天黑一起送过来。

    送来的仅是契约上的农具,稍好的农具还让刘四根调了包,不在契约上是不可能送过来了,就这样,刘四根婆娘还在门口骂骂咧咧的。

    刘昌郝将牛牵到牛棚,牛是原来自家那两头耕牛,村里人都认识,刘四根不敢调包,因为要巴结花谷久,两头牛还养不错。刘昌郝关上后院的门,刘四根婆娘还在骂,刘昌郝一下子将门关上,又大声说:“阿娘,苗苗,将耳朵堵上。”

    刘四根婆娘这才怏怏地回家。

    “我们村也有凶人,但也没有这般凶法。”刘昌郝喃喃说了一声,打开手机。我们村不是刘梁村,而是另个时空的老刘村,地没有刘梁村多,不过户数足多了一倍,人事同样复杂。

    刘昌郝点开另一个文件夹,是几本古代的蒙学。

    上初中时,他一直以为古代蒙学就是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

    其实不止,还有明朝萧良的《龙文鞭影》、吕得胜的《小儿语》,清朝谢泰阶的《小学诗》,李毓秀的《弟子规》,南宋时的《名贤集》。

    严格说明朝李渔的《笠翁对韵》,朱用纯的《朱子家训》,清朝邬仁卿的《初学晬盘》,山阴金的《格言联壁》,周希陶的《增广贤文》都属于古代的蒙学,等等。

    还有更冷门的各种《蒙求》,其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是唐代李翰编著的《蒙求》,随后许多人纷纷摹仿,诞生了《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左氏蒙求》、《十七史蒙求》、《南北史蒙求》、《三国蒙求》、《唐蒙求》、《宋蒙求》等等,就连《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也受到其影响。

    到了清末民国初,蒙学教材更多。

    一些简易的算经书籍也能属于蒙学教材。

    刘昌郝拿出笔墨纸砚,先开始磨墨。《千字文》、《百家姓》、《蒙求》现在全有了,刘昌郝前身小时候还学过,都不能抄,于是他对《三字经》下手。

    三字经与百家姓两本书作者都有些不清楚,然而三字经与百家姓不同,百家姓虽然流传很广,严格说它只是一本帮助小孩子识字的书,顶多说琅琅上口,“没有深刻的含义”。三字经对于古代人来说,它就是“经”。据传是南宋王应麟写的,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可能导致了后来人对三字经作者模糊的原因。

    王应麟乃是南宋末年有名的通晓古今的大儒,他一生写了许多巨著,以他的笔力,写出这部三字歌,自然非同凡响。不过王应麟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里面有许多糟粕的东西,放在明清文人会大力赞扬,然而放在还比较开放的北宋,不但这些思想刘昌郝不喜欢,也不会受到文人主流的喜欢。

    “不能全抄,有的必须要修改。”

    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时都是善良的,拜托,不用性恶论就算是好的,谁说人性天生是善良的?若此那来的那句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不过在宋朝性善论才是主流,也是本书的宗旨,不能改动。后面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刘昌郝到是很赞成。当然,这本书放在后来还有影响,里面确实有许多让人称道的内容。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牛啊,刘昌郝抄到这里不由地睁大了眼睛,真的不能小视了这些老祖先。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这个必须要改,宋朝没有行省制度,而是路州制。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立宪法,建民国,不对,刘昌郝忽然明白了,他下载的这本三字经不是原来的三字经,而是多次修改后民国版本的三字经,难怪有赤道中华三十五省这些词眼。这一段不能抄了,直接从“炎宋兴,受周禅,十明的催残。桑树喜肥怕潮湿,就像现在的宋朝,反而河北山东的水土更适宜植桑,虽然江南桑蚕业渐渐发达,仍远赶不上北方,岭南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后黄河崩溃,自河北到淮河滚来滚去,将土壤的养份搜刮得一干二净,陕西也成了黄土高坡,桑树是能种起来的,但长不好,长不好就取不到足够多的桑叶,于是北方渐渐改养柞蚕。

    刘梁村也面临这种情况,地力不足,桑树长不好,鲁氏未来刘梁村之前,刘梁村没有一户人家养蚕。鲁氏挖蓄水塘,改良土壤,方法虽然原始落后,不过将桑树种起来,长势还不错。

    有一些人家也开始学习,刘四根下的功夫最深,三十多亩桑园成了他发达之根本。然而大多数人家嫌桑树收效慢没有种,或者种了,没有种好。但有几户人家种好了桑,如今开始得计,包括梁三元家的八亩多桑田。

    别看八亩来桑田,一亩能养两到两箔半蚕……南方的更高,一箔蚕能得十五两生丝,按照宋朝的标准一匹小绢五两,大绢十两,抛除茧头,一亩桑蚕吐的丝能织成三四匹半大绢,六七匹小绢,一匹大绢即便卖给行商也值一千来文钱,那怕像刘家那样只卖生丝,一斤也值八百文钱。因此有了七亩多桑园,虽不能说保持小康,起码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所以梁三元家地不算特别多,家庭情况还可以,没有地租给人,也不需要租别人的地。

    “狗子,汝将地收归欲奈何?”

    梁三元是能相信的,刘昌郝将计划说了一遍。

    “如此……”

    梁小乙嘴巴严实,借钱的事谁也没说,这让两个长辈判断都出现了误差。在梁三元想法里,即便带几户流民回来,在乡下大多数能自给自足,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钱。至于种植,他还以为像种庄稼那样种,那需要多少成本,刘家手里还有一千多贯钱呢,即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是大圣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午后方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午后方晴并收藏我是大圣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