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辩护也是视“闻”为“知”。
    《魏书·刘昞传》:“虽有政务手不释卷。暠曰:‘卿注记篇籍以烛继昼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昞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圣称焉。昞何人斯敢不如此?’”刘昞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解释自己苦学的原因其解“闻道”与黄霸、皇甫谧同。
    上述五例都是以《论语》此章的“闻道”为“知道”、明道也就是领会道。
    先秦典籍不涉及《论语》此章者如此解“闻道”者也多有之。
    《孟子·滕文公上》:“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未闻道”即“未明道”。
    《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闻道”即明道故老聃称“得道”。
    又《大宗师》:“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闻道”即悟道、领会道。故下云“道可得学邪”。
    《吕氏春秋·离俗览·为欲》:“不闻道者何以去非性哉﹖无以去非性则欲未尝正矣。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
    后来的《淮南子?齐俗》说近同:“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危以治国则乱以入军则破。是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
    “闻道”才能“去非性”才能“反性”显然是明道、领会道之意。
    《管子·形势》:“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
    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地之配也。”《形势解》:“闻道而以治一乡亲其父子顺其兄弟正其习俗使民乐其上安其土为一乡主干者乡之人也。
    故曰:‘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闻道而以治一乡亲其父子顺其兄弟正其习俗使民乐其上安其土为一乡主干者乡之人也。故曰:‘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
    此“闻道”与“用”道相对“用”是行“闻”显然就是知。
    今天的《论语》注译本基本上也都是这样解释的。
    如杨伯峻《译注》:“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孙钦善《注译》:“闻知。孔子所说的道或指治道或指学说这里指后者。”“孔子说:‘早晨悟到了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
    潘重规《今注》:“由早晨到晚上时间极为短暂早晨得知真理当晚可以死去。人若能悟得真理就能在生命中发出无限的光辉这样才不枉生才不枉死旦夕之暂胜过万年所以说早晨得知真理就是当晚死去都可以了。”
    但这种通行的解释是值得讨论的。
    首先它与孔子的思想性格存在矛盾。如果孔子以求“知”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可以说“早晨得知真理就是当晚死去都可以”。这样孔子和纯粹的理论研究者就没有区别了。
    但是孔子的人生最高追求是“德”而非“智”“尊德性”与“道问学”比较“尊德性”是第一位的“道问学”是第二位的。
    孔子虽然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但他更明白“知礼”并不等于“得仁”、“获仁”。因此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什么?因为“知之者在彼而我知之也。
    好之者虽笃而未能有之。至于乐之则为己之所有。”“知之”是“在彼”“好之”仍是“未能有之”还是外在的。
    只有“乐之”才是“为己之所有”。在孔子看来修已不能只停留在“知”的阶段要想把“在彼”的客观真理化为“为己之所有”的主体之仁就必须依赖于“行”。
    因此相对于“知”孔子更重视“行”。他人生的目标不是“知道”、“知仁”而是修已成仁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文”属于“知”一类孔子将其归之为“行有余力”后之事其态度非常明显。
    基于这种重德甚于求“知”的一贯性格孔子是不可能“朝知道”而“夕死”的。
    再者孔子平常于“道”并非不“知”也不认为“道”是难“知”的。古人感叹“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孔子也是如此。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道”是其所“志”平常焉能不“知”?他又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道”是什么?他显然是很清楚的。
    孔子不但认为自己平常是“知道”的而且认为其它人“知道”也不难。子游曾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论语·阳货》)“学道”近于“知道”。
    孔子认为这并不难不但“君子学道”“小人”也能“学道”。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人不“知道”又怎能“弘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志于道”是对“士”的一般要求是基本条件。可见就是对一般士人“知道”也并不难只有“行”才难。
    孔子不视“知道”为难事不以“知道”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又怎么能说“早晨得知真理就是当晚死去都可以”呢?
    可见这种通行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
    孔子这位大儒留下的这一句话让不同的人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发挥想象。
    修行者何尝不是如此尽管他们修炼着前人留下来的心法心法之时一个力量的源泉一个大致的方向能走到哪一个地步都要看修行者自己的能力天赋潜力机遇。(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神枪泣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匀音早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匀音早西并收藏神枪泣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