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锦衣大明 1说网()”查找最新章节!</p>

    不过这些杂税名目虽多,也只是扣些皮毛下来,解户们纵然颇有怨言,可也还过得下去,尽力交完这一趟差事,也就把这一年过去了,下几年换成别家解送,便可喘得几年的生气。</p>

    可松江这里的解户似乎不大一样,具体哪里不一样,梁叛又说不上来。</p>

    谈及此处,冉清忽然长长地叹了口气,眉目之间难掩忧戚之色。</p>

    只听她道:“我们松江与别处不同,天下赋税,东南财赋居其半,而苏松常嘉湖</p>

    五郡又半东南。其中苏、松两府的赋税之重更是独甲天下。但是松江与苏州相比,幅员止有二成,州县分邑之数不足一半,你倒猜一猜,松江的赋役与苏州相比如何?”</p>

    梁叛摇头不知,郡主也现出几分纠结的神色。</p>

    冉清苦笑道:“松江赋役之数与苏州不相上下……”</p>

    闹闹张目结舌,心中震撼无以复加。</p>

    梁叛虽然早有估计,松江的幅员分邑虽然远比苏州要少,但赋役或许不会相差太多,但也没想到居然是不相上下。</p>

    这也就是说,松江要以五分之一的土地和不到一半的人口,缴纳几乎相等的赋税。</p>

    而苏州的赋役之重,位居全国之首。</p>

    《水东日记》中说,苏(州)在元粮三十六万,张(士诚)氏百万,今二百七十余万矣。</p>

    而当年全国一年田赋不过两千八百多万石。</p>

    天下赋税苏州贡献十分之一,松江又是十分之一。</p>

    不管怎么看,这两府特别是松江府的赋税也着实太重了些。</p>

    至于其原因,坊间说是因为朱元璋恼恨苏松之地百姓当年助张士诚与自己的军队对抗,所以得天下后籍没苏松豪族与富民田亩,收以重租,以为报复。</p>

    不过冉清对这种说法并不以为然,她道:“太祖雄才大略,绝非如此小器之人,况且他老人家体恤百姓,即便有所愤恨,也不会将气撒到老百姓的头上。”</p>

    闹闹在一旁连连点头。</p>

    冉清续道:“实在是苏松膏腴之地,豪富众多,因此加以重税挟制。这个道理是不错的,可迁延到了如今,已不单是豪族富民的问题了,而是整个苏松两府的百姓都深受其累。”</p>

    她扳着手指头:“不但赋税重,差役也极其繁难。就拿解户来说罢,松江府除了田亩正税之外,还特有布解役与北运白粮役,每区五年一编大役,每啚(音同鄙,意为乡下)十年一编小役,称作‘上上役’。</p>

    “布解就是将照数收来的细布和粗布由松江府三县百姓收齐后解运至京师,最早的规定是每年解户八名,华亭县四名,上海县三名,青浦县一名,按照户下田地亩数充任。</p>

    “所谓‘布解之家必田盈数千亩,而后受役也’,这个‘数千亩’一般是田数两千亩以上,才有资格充任解户。所以最早松江府解户都是家境殷实,即便解运上京,迢迢三千里,倒也应付得起,而且犹有余力,还能出资修缮普济堂,并年年出钱供养。”</p>

    后面的事冉清不说,梁叛也猜得到了。</p>

    就像所有的制度一样,随着历史的进程和人物、风气的转变,许多制定时相对合理的制度,在若干年以后一定会慢慢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些在当时有利于国家稳定繁荣的举措,最后会渐渐失去活力,甚至丧失原本的作用,最终成为整个国家的负累。</p>

    比如每个朝代都无法逃脱的兵役制度崩坏,唐宋以来,几乎每朝每代都要经历“义务兵”兵源充沛、熟练善战,到徒有其表、战力丧失,再到义务兵和雇佣军并举,最后完全依赖雇佣军乃至彻底崩溃的整个过程。</p>

    就像梁叛之前同李梧聊过的,一个国家从开国到没落,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弊病,现在布解和北运白粮的“上上役”,便是松江府最大的弊病之一。</p>

    在梁叛可以想象的范围内,解户的制度在松江最少会出现两个毛病,第一是人数的分派,原先的三县定员可能不会再严格执行,因为这很麻烦,对于地方官来说,不如简单粗暴地由一个地方出人来得方便。</p>

    第二便是充任解户的主体,根据历史经验,很有可能会从富户转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锦衣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苏渔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苏渔川并收藏锦衣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