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翰林院的报纸,开始是准备名为‘天下为公报’。

    这当然是源自于林延潮那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自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其意就是天下是百姓的,此言出自于礼记,礼运大同篇,是每个读人必读的文章。

    但是翰林院将‘天下为公报’的名字上报通政司后,却被打了。

    通政司现在权力不小,礼部,翰林院,都察院三大报都归通政司审批,所以这事他们可以百分百做主的。

    而通政司给出的理由说此报名不妥,名字太夸张。

    众翰林们觉得不解,为何礼部的‘天理报’,都察院的‘皇明时报’都可以过,为何这个名字不可以过。

    也有人是察觉,林延潮当初上谏时那‘天下为公疏’,这报纸叫这名字,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所以被通政司打去。

    内这是保护翰林院的意思,但是却引起了翰林们的愤慨以及憋屈。

    当即身为报纸主编的萧良有即上疏反对通政司此举。

    萧良有的奏疏里写到,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是以天之所视即民之所视,天之所听即民之所听,是以天意即民意

    萧良有表述了对于通政司的愤慨,文章才气横溢,其中引述尚‘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而是被众人谈论。

    这句话出自蔡仲之命,是周公告诫蔡仲之言,也是可以代表儒家思想的一句话。

    夏朝时,天子自居天命。

    夏桀对百姓说,我受命于天,就如同天上的太阳,你们说我要灭亡,就如同太阳会消失吗?

    然后老百姓却言,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汤灭夏,证明了天命并不可靠,夏王以天命为治统,最后仍是灭亡了。

    到了商朝信巫,以人畜献祭,商王既是巫,也是王,但最后仍为周所灭。

    周灭商后,周王也怀疑自己是否能克承天命。

    周以夏自居,所以也继承了天命之说,为了解释皇朝更替,所以才有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之言。

    皇天没有亲戚,只承认有德者为天子,民心没有一直拥护哪个皇帝,只是感激给予他们恩惠的人。

    故而这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

    这周朝对于治统的解释,比夏商更近了一步。

    从崇拜天命,献祭迷信到了以人为本,以德为治,尊民意为神。

    当然说是这么说,做能不能做到,就另外事了。但孔子继承周公道统,将此作为儒家的思想。

    所以萧良有这一封奏疏,顿时引起了满朝官员,以及读人的议论。

    此文文章华美,立意高远,不少读人读不由击节叫好,万历八年殿试林延潮三元及第,与他同科的进士们相较之下都显得暗淡无光。

    若非萧良有这文章一出,众人都不知道当年榜眼也是如此的才华出众。

    不少官员士民对于萧良有的奏疏都是打心底支持的。

    但民间也有反对的意见。

    意见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句话出自蔡仲之命,蔡仲之命又出自古文尚。而古文尚是你的同僚林延潮亲自证伪的,认为是后儒的托名之作。

    既然是假的,你怎么能用证明是周公思想呢?你这不是打林延潮脸吗?

    不改名通政司不允发表,最后经过这一番事,翰林院只能改名,将报纸更名为‘新民报’。

    这句话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亲民二字,大学里解释为新民。

    大学里还引述康诰,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为新民二字的解释,意思是使民更新,教民向善,但也是开启民智。不开启民智,民众不觉醒,民意即无法成为天意,天下为公也就无从谈起。

    经此改名之辱,众翰林们都是憋着一口气。

    不过经过这一番事,也是打响了新民报的名头。

    林延潮主持下的新民报除了使民更新,教民向善外,还有一点,引起了无数腐儒的愤慨,那就是允许登载广告。

    所谓广告,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任何商家都可以在新民报上登载自己的广告,将自己的商品对老百姓广而告之。

    但是此举真是的是太过分了,君子言义不言利啊。

    好端端的一个翰林院,怎么在林延潮的主持下,居然也开始充满了铜臭味了?

    于是新民报,也引起了一些腐儒们的坚决抵制。

    不过对于林延潮而言无所谓,这些人的思想已是根深蒂固,自己的新民报就是写得妙笔生花,也是救不了这些人,扭转不了他们的观念。

    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不喜欢的人你再怎么努力,别人也不会喜欢你的。

    相反林延潮利用广告的收入,一部分作为润笔补贴新民报的主编,编辑们,另一部分用以降低报纸的成本,以低廉的价格扩大销量。

    在部院三大报中,新民报的销量虽然不是最高的,但是性价比却是最高的。

    京里人口百万,官吏不知多少,至于达官显贵,以及他们子弟也是普通受过教育的,另外有好几千京举人,国子监学生,识字率本就接近百分十,远高于大明百分五的比率,甚至比苏杭这等富庶之地还高。

    而且经过五六年京城里普及义学,京城里的认字人口更是逐步提升,年轻人们读读报,通过读读报,增广见识,了解天下大事,这又反过促进了他们向学之心,如此一个良性的循环正在逐步的形成。

    同时为了增加报纸的销量,增加时效性,使得报纸阅读更加美观,林延潮摒弃了原先的看起极不清晰的木活字,泥活字印刷,至于雕版印刷更是丢在一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文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幸福来敲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幸福来敲门并收藏大明文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