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就在厅里争论时,河南巡抚臧惟一正从正堂走。

    开封粮价居高不下,商人囤积居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他新任巡抚后,遇到的第一件难事。

    若是处理的不好,很容易步前任杨一魁的后辙。

    但是他新官上任,最忌讳的也是贸然行事。所以他先谨慎地听取了解各处官员的意见,然后再做一个决定。

    只要熬过了这青黄不接的两个月,待夏粮丰收或是贾鲁河疏通,那么就能解决这燃眉之急。

    但是这青黄不接的两个月如何渡过,或者不引起各方面的民乱,成为了摆在臧惟一眼前的当务之急。

    现在他去厅里,正是借着这一次官员参的机会,要听一听下面官员的意见。

    这新任开封府知府,听说在山东还挺有政绩,自己河南赴任前,河道总督李子华还在自己面前称赞过他的才能。

    但是到底如何,今日臧惟一还是要眼见为实的好。

    眼下他至厅外,就听得里面说话声很大。

    他走到门口停下脚步,却听里面单知府与一位林府台说话。

    臧惟一不由对身旁的下人问道:“这林府台是何人?”

    一旁下人连忙给他奉上名帖。他看了手中的大红贴子,心道,原是他。

    林延潮的名字,他当然是听过。

    他任顺天府尹时,林延潮虽已被贬离京,但之前他担任光禄寺正卿时,却与林延潮有过数面之缘。

    当年林延潮在经筵上,大杀四方,舌战群儒,将曾省吾等一干人驳得如何颜面扫地,臧惟一是亲眼见过的。

    眼下他听说单知府要与林延潮坐而论道,争议政事。臧惟一顿时了兴趣。

    他抬了抬手示意手下不要禀报,自己就在站外门外先听一听。

    而厅内。

    单知府将本是画着美人图的折扇一合,方才面上那份和气尽数不见,一瞬间可谓锋芒毕露。

    他是吴中人士,为官之前,师承大儒罗钦顺。

    明朝时,三学鼎力,分别是理学,心学以及气学。

    罗钦顺当年是可以与王阳明比肩的大儒,仕途上官至吏部尚书,也是位极人臣,他所传承的气学自北宋名儒张载。

    气学与事功学都有相近的地方,都主张不可离气言理,要在气中求理,气是天下之本原,理不过是一气而已。

    在单知府看,林延潮的什么事功学,不过是气学之皮毛。

    至于林学里所讲的,义利合一,理气一体,远远不如气学的理一分殊的精妙。

    至于认识(知)上,气学讲格物致知,事功学讲学以致用。在单知府看也是气学的皮毛,甚至还不如心学的致良知。

    受罗钦顺之教,单知府做官时很重视格物致知,与理学的安静了事不同,他尽力在任上折腾,哦不,是事功,干了很多政绩。

    现在林延潮敢公然说出自己不赞成将仓粮卖掉出之事,那么我岂会与你干休?定要好好将你驳倒。

    于是单知府将折起的折扇,啪地一声打在左手掌心,但见他言道:“听闻林府台的归德府治下有一个农商钱庄,在夏粮秋粮征收之际,低价向老百姓买粮,待到青黄不接时,再高价时出粮。”

    “当然粮商米商都是如此,无可厚非,并非秋粮夏粮征收之际卖粮,在青黄不接时买粮才是合理。”

    “只是平籴之事,连民间都可以为之,那么为什么朝廷不能为之。这钱为何林府台只许农商钱庄赚之,而不许官府赚之?”

    单知府这话,言下之意,你林延潮禁止官府买卖仓粮,不让朝廷赚这笔钱,而是让农商钱庄赚这笔钱,是不是有什么私心?

    说白了,你林延潮是在官商勾结吗?

    这句话下,众官员都是肃然,不敢再作之前谈笑之状。林延潮这话要是答不好,自己可就麻烦了。

    而且这单知府不是无备而,他初到河南任官,就将林延潮的底细查得如此清楚,方才那一句仓粮并非是无的放矢,而是事先设局,眼下林延潮既表明了态度,那么自己就危险了。

    林延潮脸上笑着,心底知道单知府之所以知道如此清楚,必是李子华给他透的底。

    看当初李子华授意曾乾亨,用这件事想要将自己罢官不成,于是就故意宣扬出去,败坏自己的名声。

    林延潮不急不缓地道:“首府,买卖仓粮的事,朝廷虽不是说没有这个先例,但是地方官员实施时都很谨慎,朝堂诸公也有担心的地方。”

    “昔日,鲁国国相公仪休言,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我不让官府介入,就是官不与民争利的道理,此例不可轻开。”

    “当然首府说林某为何支持农商钱庄?那就是诛心之言了,本府对于下面所有钱庄,商贾都是支持。一言概之,昔日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是一句官不与民争利,难道也是出于私心吗?”

    司马光从私德上而言,乃是正人,无从指责的。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官不与民争利,难道是就存了私心?

    同理可证,我支持农商钱庄,反对官府不贩卖仓粮,也是主张官不与民争利,难道也是存了私心?

    单知府没有证据,当然不好乱说正色道:“官不与民争利,确实是先贤之言,但我等为官者岂可墨守陈规?”

    “我记得林府台昔日会试,所问王安石变法时,曾有,天下之患莫甚于不权时势、而务博宽大之名。?难道林府台这么快就忘了。”

    这句话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可谓十分厉害。

    但见单知府继续道:“昔日宰相刘晏行平籴法,官府既能获利,还避免了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刘晏乃一时名相为何不见有官不与民争利之说,而今河南粮价奇高,我们为何不能允许官员在粮贱时买粮,粮高时卖粮。””

    “林府台抱残守缺,死守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文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幸福来敲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幸福来敲门并收藏大明文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