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谢迁负责的第三场考试结束,笔答题部分就此宣告结束,朱厚照的考卷收了上,由王鏊、吴宽、焦芳和谢铎四位阅卷官批阅。

    其实没什么好批改的,太子的答卷除了原文默写就是填空,再就是一问一答的简单题目,任谁批阅也批不出个花。

    朱祐樘目光看向送到四位阅卷官手中的考卷,迫切地想知道儿子答得怎么样,不过按照既定流程,他暂时还不能去过问儿子考卷的情况,因为口答题的部分得由他亲自出题。

    朱祐樘负责考策问部分,跟他在殿试上考的策问大相径庭,那种高难度的策问若是拿考朱厚照,想让朱厚照听明白都不现实。

    这次策问,主要考察的方向,是四集注和五经集注,以及二十一史中的内容,涵盖一些朱厚照对于四、五经的个人理解。

    朱祐樘在今天考试之前,特别准备了几道觉得还不错的题目,但眼下看,儿子未必能答得上,他干脆只能现去想一些相对简单的题目,可一时间竟无从选择。

    刘健见皇帝沉默不语,出列请示道:“陛下,是否由老臣代劳?”

    朱祐樘摆摆手,道:“朕亲自便可。”

    弘治皇帝对刘健这样耿直的老臣并不怎么放心,反倒是对谢迁多了几分好感,刚才从儿子答的情况看,只有谢迁的题目相对容易些,儿子能做到提笔如飞,至于刘健和李东阳二人的考题则没什么“可取性”。

    至少朱祐樘心中是这么想的。

    但其实刘健和李东阳也不过是拿四、五经的原文内容作为考题,并未“超纲”,在这件事上,这两位内大学士其实也挺冤枉的。

    皇帝让我们考什么,我们就出了相应的题目,太子答不上能赖我们吗?

    朱祐樘先要考察的是二十一史部分,其实主要考察的内容集中在史记、汉和后汉上。朱祐樘想的是,别的不会,这前三本你总该记熟了吧?

    以前这么想没问题,可现在他再想心里就不怎么确定了,儿子连四、五经都背得磕磕绊绊,更何况是二十一史?

    尤其教儿子二十一史的还是沈溪,这小子学问是好,可出工不出力,总教我儿子玩耍的花样,这样能让我儿子学好吗?

    朱祐樘想了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问道:“史记之中,有几许内容?”

    朱祐樘上第一个问题,就让在场的大臣觉得“深奥无比”。

    史记里有多少内容,这是个足以让史学界和文化界探讨几十年到最后也没答案的问题。

    史记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之间,涵盖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往往字里行间中,便能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问题放着让刘健和李东阳等人解答,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拿考太子,是否过分了些?

    但显然,皇帝不会出一个无解的题目为难太子,只是想让太子答一些浅显的、人所共知的内容便可。

    朱厚照沉默了一会儿,像是在思考,而后非常自信地答:“父皇,史记中一共有八、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在场的大臣听到朱厚照的答,心里不由嘀咕,这答是否太过浅显了些?任何一个刚学史记的人,都该清楚这些才对。

    如果弘治皇帝的问题真的如此简单,那就算不上疑难问题了。

    但不管怎么说,朱厚照答上了,而且对答流利,总算让弘治皇帝稍微挣了面子。

    “嗯。”

    朱祐樘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问,“那你在史记之中,最喜欢哪一篇?”

    问题马上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史记一共有一百三十篇,各有千秋,一个人的喜好,基本可以决定他的性格和追求,这种问题就算是拿跟一些鸿儒探讨也不为过。

    听起,又是高大上的问题。

    但仔细琢磨,皇帝有要自己找台阶下的意思。

    我不问你具体哪一篇,只问你到底对哪篇感兴趣,其实说白了就是看看你哪篇掌握得还算熟练,随便说出个理由,背上一小段就可以过关。

    你可别说史记你连一篇都没掌握,那你学二十一史可真是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朱厚照却把头扬了起,用骄傲的语气道:“父皇,孩儿最喜欢的一篇,是卫将军骠骑列传,因为孩儿很崇敬霍去病,可以在少年时率领大军出征匈奴,封狼居胥,建立不世功业。”

    朱祐樘原本只是随便问问,可听到这里,连他也对小小年岁的太子刮目相看。

    先不论太子崇拜霍去病是否合适,但仅就这气魄说,有志向总比没志向好,而且正好应景,鞑靼人突然跟大明交恶,侵犯大明边关,如今战事才刚结束。

    张鹤龄本担心得要命,可听自己小外甥这么有志气,在姐姐眼色支使下,他赶紧走出为小外甥唱赞歌:“陛下,可喜可贺,太子有如此见识造诣,将必然是有为明君”

    旁边一干大臣都用鄙视的目光瞅向张鹤龄,看皇帝脸色转好就跳出拍马屁,果然是外戚媚上的心理。

    不过,这大明朝的皇帝可不是靠武功治国,而是要靠文治,除了太祖和太宗皇帝外,没哪个皇帝闲着没事跟草原人过不去,草原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打下又不能长期占领,封狼居胥的意义何在?

    朱祐樘从最初的惊喜,变成忧虑,最后脸色沉了下,规劝道:“明君当以德行安天下黎民,令国祚昌荣,穷兵黩武可非仁君之所为。”

    这话说到文官们的心坎儿里去了!

    这才是贤明天子应该有的评断,而不是像张鹤龄那样说上两句颂扬的话,就以为太子真的要当开疆拓土威加四海的武皇帝。

    “孩儿不同意父皇的说法。”

    就在众大臣皆都点头同意,有大臣还准备站出说两句“吾皇圣明”的激赞之言时,太子朱厚照却态度坚决地开了口。

    张皇后一听急了,我这皇儿,平日里老老实实的,今天竟然敢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出顶撞他父皇。

    她拼命给儿子使眼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寒门状元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天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天子并收藏寒门状元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