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己未科礼部会试和殿试已过,不过余波未平,朝廷上下对皇帝在鬻题案发后将华昹、唐寅、徐经三人下狱之事显得很不理解,认为皇帝有意包庇程敏政,工科给事中尚衡、监察御史王绥上弘治皇帝,请释放华昹,将程敏政下狱,皇帝将奏折再次留中不发。,

    程敏政是作为内辅政大臣储备的,就算不令程敏政入,眼下徐琼年岁不小了,礼部尚需要人填补,程敏政无论是才学还是做官能力,都得到弘治帝的认可。

    而且弘治帝也看出这次的鬻题案涉及到朝廷内部纷争,实在不想为平士子之愤而损失一员得力干将,但朝臣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弘治皇帝的意思,是想再拖拖,看看是否舆论会有转圜余地。

    可明显朝臣不想给皇帝这个面子,攻讦程敏政的奏本仍旧络绎不绝,尤其是在徐经被严刑拷问之后,吐露曾向程家家仆贿赂之事曝光,程敏政鬻题案人证和物证都有了,皇帝还是把弹劾程敏政的奏本留中十余日。

    在此期间,沈溪照常到翰林院点卯,每天要做的便是整理那些枯燥无味的法典。

    不过劳动也是有收获的,四月初,沈溪第一笔俸米发放到位,他一共到翰林院不到十天,却按一整月领的薪俸,不是银子和铜钱,而是白花花的大米,从六品的翰林院史官修撰月俸是八石米,也就是九百斤左右,按照市面上一石米差不多是六七百文的模样,沈溪的月俸也就是五六两银子。

    在翰林院中,这已属于高薪,那些庶吉士是按从九品的官阶发米,一个月才五石米,除了要养家糊口外,还要人情客往,那才真的叫过的苦日子。

    这天下午发俸米,翰林院供职的人可以选择是自己领去变卖,又或者是直接从户部折价拿银子、铜板去。

    自己找人卖米,事情会变得复杂许多,需要找人手搬运,还要亲自看着卖,对斯文人说有点儿丢面子。

    但官俸的俸米质量好,不兑沙子,到米粮店能卖出高价,尤其是在城中近米价腾涨之时,比之官价要高出不少。

    朱希周等人习惯了只带足够养家糊口的米去,剩下的在翰林院就折价兑了银子

    沈溪看了看,还是决定把米拿去自己**较好,于是乎在所有人眼中,只有沈溪把全额的俸米领到手,八石米倒也没缺斤少两,只是沈溪要搬家,就得花钱雇马车,再请人手把俸米搬上车,先运家存放,头指派朱山跟宁儿出去卖米。

    这招同僚们的耻笑,很多人对沈溪这种“不知斯文”的做派不欣赏,又觉得沈溪是在哗众取宠,让翰林院的同僚跟着丢脸。

    沈溪不理会这些声音,他只知道要在京城过活,不精打细算不行,开源节流一样都不能马虎,就算只多赚几个铜板,他也要为此努力。

    第二天,米就卖了出去,比之直接在翰林院折价拿俸银多赚了一贯钱还要多,沈溪顿时从月俸五六两左右,变成月俸七两往上。

    这天在饭堂凑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朱希周笑着打趣:“沈修撰,前几****运了俸米去,可要早些变卖,免得招了虫鼠,眼看夏天就要到,平白折损了可不好。”

    这年头,没有杀虫剂和驱鼠药,蛇虫鼠蚁绝对是人类大敌,防不胜防。

    沈溪点点头,道:“前两日便卖了。”

    朱希周稍微惊讶了一下,他本以为沈溪年纪轻轻,不懂官场规矩,才会把粮食运家,又怕沈溪阅历不足,只懂做学问而不懂卖米等俗事,想提供些帮助,未料沈溪居然如此快便把粮食卖了。

    朱希周想了想,问道:“这市面上,新米价值几何?”

    这次轮到沈溪诧异了:“懋忠兄不知吗?近城中米粮价日涨,一石新米,就算是收粮的价格,也在七百文往上。”

    朱希周没话,倒是旁边的“小老头”王瓒瞪大了眼睛:“当真?”

    沈溪这才知道这些翰林一个个真的是死读,连世间柴米油盐价值几何都不清楚。他把市面上各种粮食的价格大致一说,朱希周和王瓒脸色多少有些难看,很显然他们不知道原把粮食直接在翰林院折价,要损失近两成的俸禄。

    “早知道”

    朱希周几乎是脱口而出,但剩下的话,他就不说了。很显然,他也动了把粮食领下自行运去变卖的心思。

    沈溪道:“有俸米还是自己卖的好,不求他人,家里人日子能过得好一些。在这什么都需要钱的京城,想安身立命实在太难。”

    沈溪说的是大实话,连朱希周和王瓒这样平日洒脱之人,也觉得沈溪的话分外有理。朱希周道:“那以后,我也叫人把俸米领去,自己找粮食铺变卖。思献兄以为呢?”

    相比于朱希周,王瓒养家的压力更大,因为他上有老下有小,全家就靠他这点儿俸禄养活,王瓒闻言自然是点头不迭。

    朱希周和王瓒将沈溪卖米的事对外一说,找人一合计,众翰林就算再顾及面子,也觉得自己当了冤大头败家子,纷纷表示以后要把俸米运去自己变卖。本已经折价收了银钱的,居然想把银钱退去将米粮“赎”,再拿去市面上卖钱。

    读人嘲笑别人抠门的时候极尽讽刺之能事,可当他自己抠门起时,却是无所不用其极。

    照理说你都折了银钱,银货两讫概不退换,结果听说市面上米价高,就想耍赖,这不是让户部经办的官员为难吗?

    但翰林院的官那可是皇帝近臣,万一哪个翰林被皇帝叫去开经筵时把此事提出,那这事牵扯面可就大了。皇帝给大臣发俸米,结果户部却给折成银子,这分明是置皇帝的法令于不顾啊。

    若是正常的折换倒也罢了,偏偏户部这些人手脚不干净,折银看似是给朝官们方便,其实是为了中饱私囊。

    大明朝的官俸是以俸米形式下发,因大明朝没有职田,官员全靠这点儿米养家糊口,京官往往先被户部的人克扣一层。

    不过比之地方官,京官还算是好的,毕竟京官活在天子脚下,没那么多猫腻。

    地方官就涉及到折钞、折绢、折布等等折物之法,总的说,就是不发米,而是发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寒门状元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天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天子并收藏寒门状元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