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王岳踩着细腻的沙粒,面前是一座幽深的海湾,两边的海岸线向北延伸,好似一只母鸡张开双翅,呵护着港口里的鸡仔。

      毫无疑问,这是一处优良的港口,只要身后的苏伊士运河修通,这里就会成为地中海南岸的一颗明珠,光华万丈,耀眼夺目。

      河里流淌的不再是水,而是真金白银。

      王岳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千帆竞过的壮观场景……他掰着手指头算了算,按照国内传来的消息,自己的外孙多半已经出世了,当然也可能是外孙女,不过王岳是不在意的。他不光有了妻儿,还有了孙辈。

      一粒漂泊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开花结果……他不是飘萍,而是实实在在,扎进了土里,骨子里……

      和这个时代越是紧密,王岳就越是自豪。

      毫无疑问,大明朝已经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甚至说整个世界都开始变了……

      徒弟兼女婿的朱载基给他写了一封长信,与运河平行,连结南北二京的铁路全线通车在即。

      有了这条铁路,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就可以从北京赶到南京,半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万五千兵力的部署。

      这些全都是过去不敢想的事情。

      不过身为王岳的学生,显然不会轻易满足,朱载基甚至规划着,要修一条复线,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畅想,那就是再次迁都应天。

      没错!

      就是迁都!

      当年朱棣把都城从应天迁到了北京,其中的筹算当然是多种多样,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这一次朱载基迁都,却是希望平衡南北。

      长久以来,王岳的经营都在北方,天津市舶司、蓟镇铁厂、西山书院……这些最新的东西,最好的人才,都集中在北方。

      结果就是北方重工业高度发达,钢铁煤炭的产量都占到了九成以上,冠绝大明……当然了,这样的后果也很明显。

      重工业云集,京城人口压力巨大,污染严重,到了冬天,浓烟弥漫,京城的天都是黑的。

      朱载基觉得迁都之后,能把大部分的衙门和官员迁到南方,缓解北方压力。

      而且朱载基也有独到的见解……其实整个大明,最适合发展经济的,还是南方。

      仅仅从气候来看,长江以南,几乎常年能够户外劳作,到了北方却不行,也就是说,同样投入一笔钱干工程,南方只需要北方一半的时间,就能回本,效率相差之大,十分惊人。

      光是从铁路修建,就看得出来,淮河以南的区域,分段修建的效率就比北方快了三分之一。

      经济学告诉我们,时间就是金钱啊,资金占用也是成本啊!

      迁都南京,加大投资南方,毫无疑问是效率更高的选择。而且从国力上讲,大明北方的威胁早就不存在了。

      真正可怕的是内部,是南方!

      迁都之后,就能加强对南方控制,更好掌握江南人心……

      面对这封洋洋洒洒,理由充分的书信,王岳只是哼了一声。

      这小兔崽子,也会耍心眼了。

      他说的这些都对,迁都应天也不是不行……但毫无疑问,要是让朱厚熜知道,保证又要暴跳如雷。

      因为北京是朱厚熜挫败旧臣,独掌朝权的地方。也是他投入最多,最为用心的所在。

      相比之下,朱厚熜对江南,更多的则是提防戒备,当然也有人很熟悉江南,那就是朱载基!

      他少年时候,以储君身份南下,不但得到了张璁和王阳明的指点,还铲除了江南的世家,确立起强大的威信,他甚至还跑到海南教书,就连岭南也传颂着太子的仁慈。

      而且杨慎去了天竺之后,就有一大批理学儒士聚集在朱载基的麾下……其实这么说有点不妥,心学不断发展改变,理学却也不是一成不变。

      事实上现在的理学已经吸取了不少心学的东西,甚至也开始提倡技术发明,推崇商业进步,但同时理学也认为过犹不及,对待工商发展要有约束。

      从某种角度来讲,朱载基甚至更喜欢理学的主张……当然前提是能表里如一。

      迁都应天,摆脱朱厚熜的阴影,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是王富贵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青史尽成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青史尽成灰并收藏我是王富贵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