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李就,便是江夏李氏的始祖,源自颍川李氏,再往上溯源,就是赵郡李氏。

      第三阶段,从江夏到浙东。

      李就之后,江夏李氏子弟在仕途上有些默默无闻,不过谱系还是大致明确的:

      李就子孙后代中,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汉末时,为曹操手下将领,任汝南太守。

      李笠看到这里,有些惊讶:后世,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流行,以及对三国演义人物及其历史原型的介绍,他知道李通这个人。

      演义里的李通,是个“群演”,正史里的李通,可是正面击败过吕布的。

      原来,李通是江夏李氏子弟呀。

      李笠感慨了一番,继续看下去。

      李通曾孙李矩,在晋国永嘉之乱期间,为江州刺史,其妻,为有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

      而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李矩与卫夫人有一子李充,李充年幼丧父,却得母亲教导,写得一手好字,并爱好刑名之学。

      李充起家为丞相(王导)记室参军,历任中书令(褚裒)参军,剡县令。

      其堂兄李式,也是书法名家,擅长楷书、隶书,与王羲之过往甚密,任临海县令。

      剡县、临海,都在浙东会稽郡地区,于是,避祸南下的江夏李氏,其部分子弟定居在浙东地区。

      李充正是因为居住于会稽,加上母亲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才会和王羲之成为朋友,见证了《兰亭序》的诞生。

      李充后来任中书侍郎,整理典籍,开创了目录学以经、史、子、集为序的四部分类法。

      当李充、李式这代人去世,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子弟渐渐默默无闻。

      不过,将近两百年后,李充的后代,在鄱阳打渔的李三郎,出人头地了!

      所以,张铤为李笠找的祖宗是李充,确切来说,是李充之子李颙。

      那么,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是怎么和鄱阳扯上关系的?

      第四阶段,从浙东到鄱阳。

      晋后期,李颙携家人躲避孙恩之乱(乱军攻打会稽山阴),从会稽走陆路经由鄱阳去江州寻阳,途中去世。

      于是其子之一携家人在鄱阳定居。

      就此繁衍生息,虽然姓李,却不是鄱阳李氏一脉。

      所以,李笠家祖辈的谱系,现在清楚了:

      赵郡李氏——颍川李氏(汉时)——江夏李氏(后汉时)——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晋)——寓居鄱阳的江夏李氏(宋、齐、梁)。

      所以,将来新朝天子的郡望,为江夏李氏,源自赵郡李氏。

      李笠看完谱系,觉得有些尴尬:编,你们就可劲的编。

      隔了将近两百年,彭蠡湖畔打渔的李家,怎么就和江夏李氏扯上关系了?

      扯来扯去,真扯上赵郡李氏了!

      还“李颙携家人躲避孙恩之乱,从会稽走陆路去江州避难,中途去世,儿子定居鄱阳,繁衍至今...”

      这不是牵强附会么?

      经得起查证么?

      晋时名臣、鱼梁吏出身的陶侃,虽然后代在官场默默无闻,但好歹有陶渊明这个出名人物,到了梁时,还有身份无疑问的后代,被官府征辟。

      结果和陶侃同时期的李矩,其子李充有名,孙辈开始就渐渐泯然众人,默默无名了将近两百年,突然跳出个打渔的“鄱阳李笠”,声称是李充的后代。

      这不是扯谈么?

      李笠看着张铤拟定的资料,总觉得不靠谱。

      李充之子李颙的经历不显,只知道作为郡孝廉入仕,似乎是个小官,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也不知这位到底有多少个儿子。

      正是因为不知道李颙有多少个儿子,其事迹不显,正好可以做手脚,毕竟那是将近两百年前的事了。

      两百年时间,许多家族都已经开枝散叶,后代分布各地,要浑水摸鱼也不难。

    &am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乱世栋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米糕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米糕羊并收藏乱世栋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