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ps:不好意思,8点多的时候头一沾枕头,不知咋的睡过了,醒来一看表11点五十,先贴点素材,两小时后替换。

    王复元曾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1927年北洋政府期间,王复元叛变投敌,因而山东各地地下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大批党员被捕。党中央决定“锄奸”,来派出特工人员在王复元到新盛泰鞋店取鞋时,予以处决,随后特工朝天开了几枪,趁着人乱,从四方路撤离,近在咫尺的派出所警察赶出来,早已不见了人影。

    战斗青岛的“伪装者”

    生活林糕点厂的隐秘前世

    在河北路8号,有家叫生活林的糕点店,老青岛人很喜欢他家中西式糕点。要说的是,这可不是一家普通的糕点店。

    河南路8号生活林

    1944年,**地下工作者张志敏,合伙出资买下龙口路19号白俄罗斯人经营的糕点店,更名为“玛尔斯糕点厂”,目的是借以掩护其在青岛秘密工作的身份。幸运的是这家糕点店一直沿袭经营,成为民族资本在青岛办西式糕点的开端。1952年,改名为“生活林糕点厂”,这家糕点厂算是青岛糕点行业的奠基者,迄今已走过了八十余年的历程。

    荒岛书店对抗文化围剿

    广西路新4号,曾开办为荒岛书店,由张智忠和孙乐文两位进步青年经营,“荒岛书店”意在文化的荒岛上播种新文化。这里不仅是当时青岛唯一卖新文学书刊的书店,还是青岛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以及“左联”的活动地点。【备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对抗国民党“文化围剿”,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琴岛牛奶就是曾经荒岛书店的门头房(图片来源青岛档案信息网)

    孙乐文的朋友乔天华为荒岛书店写了门头,布置了橱窗。这位乔天华,公开职业是崇德中学(今11中)美术教师,实际身份是**青岛地下市委委员,张智忠和孙乐文通过乔天华加入了中国**。当时,国民党正在大规模文化围剿,荒岛书店进步的文化倾向,很快引起了反动政府警特机关的注意。【这里解释下“文化围剿”:1927~1937年间,国民党为了配合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军事“围剿“,而实行文化统治,对进步文化也进行“围剿“。凡是宣传**、批评国民政府、要求民主和抗日的言论,一律严加禁止。查禁进步书刊,破坏与之相关的文化团体,甚至捕杀与之相关的文化工作者。】

    国民党反动派两次检查书店,所幸书店的经理宁推之人脉广,从内线提前知道了消息,把左翼图书转移到相距很近的黄县路家中。宁推之是张智忠和孙乐文的同学,父亲是青岛大资本家,同学都称他宁大少爷,他出资帮助张智忠和孙乐文开了这家书店。

    萧军、萧红死里逃生

    与荒岛书店有关的故事还没说完,这里还要说到几位命运与之关联的关键人物。

    1934年,**地下党姚群逃离日本人控制的东北,来到青岛,加入“左联”。

    随后,挚友萧军、萧红夫妇冒险经大连来到青岛,投奔姚群。两对夫妻在观象路1号比邻而居。当时,萧军萧红都在创作长篇,萧军完成了《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生死场》。

    萧军、萧红、姚群故居(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二萧的安全,刚才提到的经营荒岛书店的孙乐文,让二萧把通讯地址写为“荒岛书店”,而不要写上真实住处,这样万一发生了什么问题,国民党当局找到荒岛书店,店方可以说是读者冒用书店名义。萧军按照孙乐文的建议,顺利把《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寄给鲁迅。

    当年的中秋节当天,既是地下党,又是“左联”成员的舒群因叛徒出卖而被捕。二萧因未参加当晚聚会而躲过一劫,在孙乐文的通知和资助下,躲开家门前警察和特务的监视,搭乘一艘日本轮船离开青岛逃往上海,见到鲁迅。

    姚群身份没被识破

    再回到姚群接下来的命运,被捕的姚群恰与高嵩同押一室,高嵩是姚群在东北商船学校的同学,对外身份是青岛市公安局职员,实则受党中央派遣来青岛任**青岛市高官,重建被国民党破坏的青岛地下党组织。

    由于高嵩与国民党青岛市公安局长王时泽是师生关系,因此囚室的条件较好,可以看书、写字。在高嵩鼓励下,姚群在狱中写下了中篇《没有祖国的孩子》。所幸敌人未掌握姚群的真实身份和在哈尔滨的活动情况,几个月后他被释放了。而高嵩,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统一战线,一致抗日,通过艰难谈判,11月获释出狱。

    永不消逝的电波@青岛

    原本江苏路、胶州路、上海路、热河路四路交汇处是波螺油子,左行一个急转弯右行,又一个急转弯左行,再经大弯到无棣一路,再到谷底的苏州路,这里地形特殊难以通车,利用这一特点,解放时期,我党在这里胶东路20号甲的一座小楼里设了秘密电台。

    70年代的胶东路波螺油子(图片来源鲁海《老街故事》)

    **青岛市成立地下电台小组,由吴森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建立电台呼号,编出机要密码。根据上级指示,采取了改装收发报机设备以隐蔽天线等安全措施,用手摇发电机发电。又在曹县路、城阳路做准备了转移地点。

    **胶东区党委与青岛市委决定,原打入国民党警备区司令部及水路联运指挥部等军事机关的地下情报站要与地下电台建立联系,与市委领导的打入海军搜集海军情报以及打入敌陆军50军搜集情报的地下工作同志组成了军事情报网,许多敌人的军事布防情况、武器装备情况通过电台电波传至解放区,迅速被传给解放军的指挥部。

    1949年,国民党军队垂死挣扎,多次在街头抓兵,人心惶惶。党组织认为电台传递情报来源的黄、徐两位同志,每天步行青岛街头万一被“抓兵”,后果不堪设想,改派了两位女同志传递情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民国大间谍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思路客只为原作者旅行蛤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旅行蛤蟆并收藏民国大间谍最新章节